【圖案面值】
(2-1)T 西周•毛公鼎 80分 950萬枚
(2-2)T 秦•泰山刻石 80分 880萬枚
【發行日期】2003年2月22日
【郵票規格】30×40毫米
【齒孔度數】12度
【整張枚數】版式一 20枚、版式二 8枚(一、二圖連印,發行量46萬版)
【版別】膠印
【設計者】王虎鳴
【小版張邊飾設計者】王虎鳴
【責任編輯】劉繼鴻
【印制廠】北京郵票廠
郵票介紹:
國家郵政局定于2003年2月22日發行《中國古代書法----篆書》特種郵票1套2枚。
大篆,小篆的對稱,狹義專指籀文,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通行于六國的文字。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清道光末年(1850年)陜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造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公元前828年--公元前802年),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銘文鑄在鼎上,有32行,共497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毛公鼎銘文,全文首先追述周代國君文王武王的豐功偉績,感嘆現時的不安寧,接著敘述宣王冊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內外事務,擁有宣布王命的大權。宣王一再教導毛公要勤政愛民,修身養德,并賜給他一些器物以示鼓勵。毛公將此事鑄于鼎上,以資紀念。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帖,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階段。
小篆,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是在籀文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字體勻圓齊整,較大篆簡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納李斯的意見,推行統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為正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區的異體字,對漢字的規范起了很大作用。存世有《瑯琊臺刻石》和《泰山刻石》殘石。《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稱得上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書法家。《泰山刻石》的書體是秦統一后的標準字體小篆。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字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唐張懷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購物首頁 | 關于我們 | 招賢納士 | 業務聯系 | 版權聲明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黃寺大街德勝置業大廈1號寫字樓1011室
版權所有:點購收藏網 Copyright © 2008-2023 京ICP證100771號 京ICP備1200416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