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因為有今天,才可以坦然面對當時的幼稚
早期熊貓金幣的得獎,并不是熊貓金幣得獎,而是熊貓得獎,當時全世界很給中國熊貓面子,這是我的觀點。從早期到現在的綜合提高,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沒有當時的鋪墊,一定不會有現在的輝煌。
問:您是新中國第一代錢幣設計師,親歷了熊貓金幣的發展歷程,早期的熊貓金幣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當時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羅:還沒有做熊貓金幣的時候,朱純德曾經跟我私下聊過,看看熊貓金幣有沒有比較好的表現手法,可以區別熊貓的黑毛和白毛。這是設計和工藝處理上最大的難點。黃金沒有黑與白,而生活中的熊貓有黑白兩色,這也是熊貓最根本的特點。它不是近似的顏色,它是絕對的對比關系。它的黑為什么好看,是因為他的白,它的白為什么好看,是因為它的黑,黑與白互相襯托,他們之間的對比太絕對了。老虎、斑馬身上有斑紋,只需要把它們身上的塊面表現出來就可以了,斑紋上的顏色是可以被忽略的,但是熊貓不可以,熊貓一定要有極致的黑和極致的白,沒有這種極致,就不是熊貓。
1982年以前,朱純德和我一直在探討,我當時的思路就是用不同的紋理組織來區別不同的兩種區域,但在當時,這種處理肯定做不到我們想要的黑與白,包括設計和技術、手段、思路都無法完成。熊貓在幣面上的姿態、造型都不難解決,關鍵在于如何表現黑與白,這很難克服,也是遇到的最大困難。
問:熊貓金幣發展三十年來,您覺得其中最大的變化在哪里?
羅:熊貓金幣走到今天三十年了,很漫長的一段歲月,三十年最大的特點是多,熊貓金幣多,熊貓金幣上的熊貓就更多。這三十年呈現出來的熊貓千姿百態,活潑可愛,熊貓金幣也聲名遠揚,風靡世界。
早期和現在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說其中最大的變化,我個人認為熊貓終于從自然環境走上了金幣,成為了人們越來越認可的藝術形象。早期的熊貓金幣,在造型、加工技術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至少在當時條件下做到了最好,因為在實際應用上解決了問題。
1982年熊貓登上了金幣,那時候取得的成功,還真不是說我們的熊貓金幣做得有多好,而是全世界歡迎熊貓這樣一個形象。1983年熊貓金幣的得獎,也并不僅僅是熊貓金幣得獎,而是熊貓得獎,當時全世界很給中國的大熊貓面子,這是我的觀點。
而現在的熊貓金幣,可以更好地顯示先進的加工技術、加工水平,包括我們設計師的理念、能力、技巧,跨越三十年,這是一個全方面的提高。經歷多了,慢慢有一種自覺自信,后期在熊貓金幣的策略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更多的設計任務交給更擅長做熊貓金幣的人去做。
綜觀熊貓金幣的發展歷程,就像一個人一樣,從最開始的新鮮亢奮,逐漸進入疲憊掙扎,有些熊貓金幣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力不從心,但慢慢絕處逢生,讓人看到欣欣向榮。我們回顧歷史,對于早期的熊貓金幣,更應該從愛護、公正、客觀的態度去對待它。從早期到現在的綜合提高,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沒有當時的鋪墊,一定不會有現在的輝煌。
第二部分:沒有工藝上的進步,設計就無法突破
沒有工藝上的進步,設計上就無法突破,這是相互消長的關系。如果設計師永遠都按照設計的可加工性來設計,金銀幣包括熊貓金幣永遠不會進步。設計必須要超越工藝,逼得工藝進步來實現設計的目的。
問:熊貓金幣三十年,什么時候想要變了?
羅:熊貓金幣開始設計的時候,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熊貓金幣這個領域到底能走多遠,只是很興奮很好奇,特別是產生了凹刻法,是解決了早期怎么把熊貓的黑與白區別開來的很實用解決辦法。
等到做了5年、6年、7年以后,設計熊貓金幣漸漸成為了一種負擔。發覺走不出來了,只有姿態的變化,如果這樣做下去,做100年熊貓,誰還要看么,沒有讓人覺得興奮和被認識的價值了,這個時候才發覺,熊貓金幣不好做,很不好做,非常想要尋找到一種更好的解決辦法。
第一次對熊貓金幣表現方法產生影響的大概是1986年我們與英國皇家造幣廠合作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成立25周年金銀紀念幣。當時英方的雕刻師用寫實手法雕刻了大熊貓,和我們用凹刻法雕刻的石膏型存在很大的不同。他們還原了更加真實的熊貓,熊貓身上這邊鼓起那邊凹下,這里邊是有情感的東西,而我們的熊貓就是一個大白片在底面,只有一個身體的輪廓,是缺乏表現力的,從藝術表現上來說不夠豐富,不夠客觀,不夠真實。當然藝術可以不真實,但是我們的熊貓幣藝術追求的真實應該是需要一種令人信服的真實。
他們給了我們一些新的啟示,我們也從中找到了一種新的思路,但是當時我們還沒有采取實際突破的行動,只是被迫接受了西方人對于熊貓的詮釋,我們還沒來得及深層思考,還只是局限于當時取得巨大成功的思維里面。其中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革新的思潮雖然已經興起,但是工藝技術處理無法滿足新的思路,所以仍然堅持走在自己的道路上,這樣咬牙又走了好幾年。
那么當年為什么能夠接受英國的雕刻,也是因為我們的熊貓金幣成立了,站住了,才到了可以接受這樣的詮釋的時候,它是建立在一個系列的連貫的狀態上才可以被接受的。
問:那熊貓金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變革出現在什么時候?工藝上有了本質變化么?
羅:熊貓金幣的第一次根本性變化應該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就是因為我們在工藝技術上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早期我們只能用平底鏡面拋光來表現熊貓的黑白區分,20世紀90年代后期有了凸亮工藝,就可以用浮雕來解決問題,可以讓幣上的熊貓在比較真實還原自然形態的情況下依然表現出它的黑與白,熊貓金幣完全回歸到它的體積狀態,更接近于熊貓本身。
凸亮工藝也被稱為反噴砂,通俗地說,就是可以把突起的浮雕部分做亮,這樣熊貓身上的黑色就可以是黑毛了,不是鐵絲,不是一個片,從視覺上看有毛感同時又很黑,磨亮的這塊浮雕體積,有時是最亮最白的,更可以是最深最黑的,這樣就完全解決了區分熊貓黑與白的問題,為更好表現熊貓的形象特點提供了更好的技術保障。
(編者注:我國最早是在1992年版“中國熊貓”金幣的“天壇”面上應用了反噴砂工藝。以后又在1996年版的“中國熊貓”金銀紀念幣的“熊貓”上應用反噴砂工藝來反映熊貓的黑白毛色,取代了原先的用凹凸雕刻法反映熊貓黑白毛色的手法。)
原來的凹凸雕刻法就這樣走出了熊貓金幣的歷史,今后可能只有在回顧歷史的時候把它作為一個設計素材來使用了,但它是熊貓金幣發展的必經道路,沒有當年的凹凸雕刻法,也就不會有熊貓金幣顯赫的聲名。
問:所以您認為熊貓金幣的變革,不僅僅是設計理念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生產工藝的進步?
羅:我們的設計去適應工藝技術的能力,要遠大于工藝技術來適應設計的能力,設計馬上可以變,但是沒有工藝上的進步,設計上就無法突破,這是相互消長的關系。
如果設計師永遠都按照設計的可加工性來設計,金銀幣包括熊貓金幣永遠不會進步,設計必須要超越工藝,逼得工藝必須要進步來實現設計的目的,技術加工提高以后,又為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讓設計師再去摸索一種新的方式。所以設計是提課題的,而技術是為設計拓寬舞臺的,就是這種關系。
熊貓金幣第一次變革更關鍵在于生產工藝取得了重要進步,熊貓金幣未來一定還會變,未來的第二次變革,可能就是以設計理念、生產工藝在內綜合在一起促成的了。因為我們現在的設備已經是世界一流的,我們的設計團隊也要向世界一流靠攏。最后拼的還是理念,這和早期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在人力物力財力完全相等的條件下,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設計,設計可以真正決定錢幣作品的藝術水準。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