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郵政大開“專賣店”,據爆料已超過百家之余。聽說全國要開三千家,還要通過上市融資。此舉引起了集郵界的廣泛關注,多數網友持肯定的態度,稱之為振興郵市大利好。筆者卻不敢茍同,自認為“專賣店”不可能徹底改變集郵格局,也不可能依靠“專賣店”來振興郵市。
“專賣店”的名字就是“賣”。中國郵政既是郵票發行者,又是郵票的經營者,壟斷了全部集郵資源。開設更多門店就好比“金利來”的專賣店、好比“五糧液”的專賣店......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銷售。曾幾何時,郵政拒絕貼用郵票時,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無法識別假票;時過境遷,難道他們有了火眼金睛,敢于直接在市場收購?再說市場經濟環境下,雇員思想覺悟有多高?郵票購銷私下交易難以控制,如此多的“專賣店”如何監管?如果實行承包經營,郵政將得不償失。筆者斷言,“專賣店”的職責就是銷售,或是郵政建立了一個把誰也說不清的庫存投向市場的渠道。可以預料的是“專賣店”將實行統一品牌、統一開發、統一價格、分散銷售的經營策略,“專賣店”不可能在市場大量收購任何郵資票品。“專賣店”的開設絕對是增加了現有郵商的競爭對手,且是具有很強優勢的對手。
當然,“專賣店”的開設不能說一無是處,至少在擴大宣傳方面是有益的。振興郵市首先觀念上要在肯定郵票文化屬性的同時,充分肯定其投資屬性,把集郵市場辦成第二大投資場所;其次要改革交易手段,全面推行像股票一樣實行托管的“非實物”交易,方便規模更大、參與人更多的交易;再次就是培植集郵隊伍,不僅要讓2000萬集郵人回歸,還要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集郵行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