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印花郵票中的加蓋“暫作洋銀貳分”郵票,有大字、小字兩種。小字的主要特征是小字的“2”字與英文“Cents”字在同一排;大字則為兩排,“2”字在英文“Cents”的上面。小字2分全張票共100枚,分為5次加蓋,每次加蓋20(10×2)枚。當時由上海一家私人印廠承擔加蓋,在加蓋過程中,由于操作者疏忽,誤把加蓋的“紅印花”原票倒置,造成倒蓋錯體票;又由于種種原因,還形成了類似重影的復蓋,紅印花小貳分不僅倒蓋,而又復蓋,是極難得的“雙料”錯體票,被譽為紅印花郵票的“錯體之王”,讓大部分郵品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據考證,這種錯體票形成數量應為20枚,但目前只發現16枚,考慮到這16枚郵票的最初擁有者或發現地大都與歐洲相關,因此有人推測,剩余4枚還沒有發現的紅印花小2分“倒兼復”郵票如果還存世的話,極有可能也會在歐洲,而且其中版位號為2、3、4的3枚也許還是一件橫三連。如果這些猜想隨著新郵品的發現并被一一證實,那對所有關心它的集郵家來說,沒有比這更值得高興的事,我們期待著奇跡出現的那一天。
關于小2分“倒兼復”產生的原因,集郵界前輩多有見地。周今覺、王紀澤、嚴西嶠等均認為,“倒兼復”中復蓋是因為印刷時紙張稍有移動而非全格重復加蓋。但張敏生認為不是紙張移動所致,推定是重復加蓋而成。黃光城在《紅印花》專著內引用張敏生觀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存世的小2分“倒兼復”郵票局部放大圖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兩次加蓋字體的邊緣清晰,二者之間沒有紙張移動所產生的“拖墨”現象。導致這種表象的產生只有一種可能性,即小2分“倒兼復”郵票第二道字跡的形成是加蓋而非紙張移動所致。1948年集郵家姜治方先生自瑞士蘇黎世某拍賣公司購得一枚紅印花小2分倒蓋兼復蓋郵票,1966年捐贈給中國集郵總公司,現藏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2006年,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拍賣會上,一枚紅印花小2分倒蓋兼復蓋郵票以45萬元底價起拍,經過激烈競爭后最終被一買家以68萬元競得。現在,想買一枚紅印花小2分倒蓋兼復蓋新票,低于120萬元人民幣休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