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印花的前身其實是清朝海關的一種票據憑證,是在1886年由英國一家印廠印制完成。因為當時英國人在向清政府交付紅印花時,由于當時主管此事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因個人事情而無暇顧及國事,將這些紅印花暫時存入了海關庫房,致使其沒有立即投入應用。但在1986年清朝國家郵政開辦后,由于急需各種高面值的郵票,變槳海關庫房里儲存的65萬枚紅色的海關印制加蓋成八種不同面值的郵票,暫時代替郵票來使用。并在1897年2月2日(清光緒23年1月1日)發行,同年9月30日(清光緒23年9月5日)便停止了發售。因此,平時說的紅印花,一般也就是指紅印花郵票。
紅印花郵票設計精美,是中國第一套采用其他票券作為郵資憑證的郵票,現今其存世量也是少之甚少,稀有度高,特別是其中的“紅印花小壹圓四方連”還享有“寶中之寶、王中之王”的美譽,還被業界人士稱為“東半球最罕貴之華郵”,擁有此郵票者也將會被稱為“華郵之王”。由前文可知,紅印花的發行量極其少,而且其流通使用時間也很短,其稀有度更是造就了其不可估量的升值潛力。尤其是紅印花中的“小一元”郵票,據調查和研究發現,至今它的存世量只有31枚,新的有30枚,而剩下的一枚就是舊的。
1896年3月20日,清光緒帝正式批準開辦國家郵政。清政府公布了《郵政開辦章程》。國家郵政開辦后,郵資改為按銀元計算。在大清國家郵政正式郵票發行以前,先將“小龍郵票”加蓋“暫作洋銀x分(x角)”發行,后又專門印制了專為加蓋暫作洋銀面值的“萬壽”票,這套郵票除刷色與初版票略有不同外,其他與初版相同,但9分銀對倒已改正。
“紅印花”代用郵票流傳至今的數量很少,且錯體票和變體票種類較多,其中“紅印花原票”、“紅印花小字“當一元”、“紅印花‘當五元’倒蓋”、“紅印花小字‘二分,倒蓋”被稱為“紅印花四寶”。在四寶中,“紅印花小字‘當一元”最為難得,它僅發售出40枚,現今存世32枚,“四方連”郵票存世僅1枚。1996年5月20日.在北京郵品拍賣會上一枚“紅印花小字‘當一元’”新票以180萬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