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26日第三套人民幣中的五角紙幣發行,2000年7月1日,此版紙幣與三版中的其它幣種一起退出流通市場,從面市起,此五角紙幣成了百姓最熟悉的流通貨幣,也正是此原因,當它被新五角替代時并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在人民幣收藏市場上,這個五角紙幣頗有人氣,目前整捆、整刀在市場上很多,但品相好、存量少的個別五角品種價格更高,受追捧!
這個“五毛”的“出生”有些偶然。與同屬第三套人民幣的其他“兄弟姐妹”比起來,“五毛”晚“降生”了十年——第三套人民幣從1962年開始發行,而“五毛”直到1972年才面市。
1962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實際上從1955年就開始組織設計了。在設計方案中,從一角到十元,正面圖案采用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武漢長江大橋”、“紡織車間”、“女拖拉機手”、“車床工人”、“煉鋼工人”、“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等。不過在設計之初,“五毛”的圖案,并不是“紡織車間”。
195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上報新版人民幣方案時,周恩來曾作出詳細的批示。其后,美術專家和印制專家反復修改,拿出了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稿。半年后再次上報設計修改稿。不過,“五毛”的設計方案顯然沒被認可。于是,當其他面值的人民幣設計方案被國務院認可并開始制造流通,“五毛”依然沒見蹤影。
對于“五毛”的設計,周恩來在審批設計稿時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個輕工業”。根據周總理的指示,1972年7月24日再次上報設計稿樣,7月26日被國務院批準,因此,票面年份為“1972”年。這版“五毛”,成了第三套人民幣中最后“出生”的。
第三套人民幣的圖案設計,蘊涵著美術大師羅工柳、周令釗、侯一民、陳若菊、鄧澍,與雕刻名家吳彭越、鞠文俊、林文藝、劉國棟的藝術結晶,其中的設計,在國際錢幣界亦享有盛譽。
在制作工藝和用材上,第三套人民幣也有些特別之處。印鈔紙的使用上就有多種,上面的冠字也有不同,就連流水號也有七位和八位之分……
最初,“五毛”在1973年至1981年制作時用的是單面凹印,紙張則是滿版國旗五角星水印鈔票紙,制作復雜,印制成本高。1982年起,防偽等級降低了,改為印制成本低的膠版印制,紙張也變成了無水印鈔票紙。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一個“意外”造就了特別的“五毛”——當時印鈔廠還有沒用完的滿版國旗五角星水印鈔票紙,改為膠版印制后,這批剩紙接著用了。于是,在這個“五毛”本應的“凹版水印”和“平版無水印”兩個版本之外,又出現了數量不多的“平版水印”的“五毛”,這也成了第三套人民幣中唯一無意而產生的券種。
第三套人民由有它的獨到之處,而這個五角幣也有些特別,這就使第三套人民幣在錢幣收藏市場上成了熱門品種。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