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市郊離臺灣科技行業心臟地帶不遠的金山街上,由于各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大舉裁員,午餐時間餐館里的顧客人數一度減少了一半。
兩年后的今天,這些餐館的客流量已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就像依賴科技行業的臺灣經濟一樣。然而,在經濟低迷期間降到谷底的飯菜價格卻未能回升,這使得餐飲業的復蘇難以持續下去。
亞洲地區的經濟態勢大概也與此類似,盡管V型復蘇已帶動亞洲(除日本外)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09年4月至今年6月期間增長了9%。
在歐美地區為實現增長而苦苦掙扎之際,亞洲新興地區同期內的工業產值卻增長了25%,實屬驚人。這反映出,該地區國內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對西方發達經濟體出口的下降。
難怪亞洲地區充滿了信心。新加坡新開的賭場里人頭攢動;韓國假期出境游人數激增:今年第一季度,到夏威夷旅游的韓國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1%。
但有些經濟學家卻擔心該地區經濟增長不久將顯著放緩。這再度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亞洲的發展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續仰仗本地區需求?
第一個清晰的跡象來自新加坡。該國上周四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后,第三季度GDP比上季度萎縮19.8%,幅度遠大于共識預期。
與之相比,第一和第二季度的GDP環比分別增長了45.7%和24%。富裕的新加坡向來是亞洲的領頭羊。2008年危機來襲時,新加坡是亞洲國家中第一個陷入衰退的;一年前,新加坡又第一個開始恢復增長。一系列經濟指標表明,類似的事情可能即將重演。
最讓人擔憂的是,亞洲的工廠似乎正失去增長動力。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估計,到明年1月,亞洲(除日本和中國以外)的工業產值增長率可能降至3.5%的低點,遠低于6.1%的長期平均增長率。
在生產放緩之下,是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的穩步下滑。該指數追蹤商業信心、價格和新訂單等多項指標。來自臺灣、韓國、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PMI數據均顯示出10月份的制造業活動在萎縮,連快速增長的印度也公布PMI出現下滑。
放緩的背后,是危機期間實施的各項刺激計劃的效應逐漸減弱,以及美國需求的下降。5-8月期間,新出口訂單的增長大幅下滑。在印度等一些國家,產能局限可能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唯一一個顯著例外是中國。9月份中國官方PMI指數出現上升,盡管其進口持續下滑(這通常表明經濟活動在放緩)。一個解釋是,中國正趕在第四季度放緩之前加大生產,因為屆時每月用電量必須下降6%,才能實現能源強度目標。
“中國已經在放緩,但9月份的工業生產數據卻出現增長,這是個謎。但除此之外,我們看到幾乎所有方面都在放緩,”瑞士信貸亞洲區經濟學家羅伯特•普賴爾-旺德斯弗德(Robert Prior-Wandesforde)表示。
沒有人認為該地區經濟會重新陷入衰退。亞洲開發銀行(ADB)還把2010年亞洲(除日本外)GDP增長預測從7.5%上調為8.2%,并預測2011年將增長7.3%。
但目前依然存在許多更廣泛的風險。匯豐(HSBC)駐香港的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認為,即使出口進一步下滑,低利率和穩定的潛在需求也將為亞洲增長提供支撐。不過他表示,流動性過剩、匯率緊張局勢、通脹或第二輪金融危機等可能導致亞洲增長脫離正軌。
經濟放緩也使各央行陷入了兩難境地,他們必須決定是否繼續推行3月份啟動的貨幣緊縮周期。
多數央行可能會選擇放松銀根以促進經濟增長,即使日后可能造成通脹和資產泡沫。
鄺彥暉(Robin Kwong)臺北、克里斯蒂安•奧利弗(Christian Oliver)首爾補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