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和解放區的擴大,到這一年秋天,各個解放區多已連成一片,全國勝利在望。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我們黨于1948年12月1日,在“北海銀行”、“華北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的基礎上,成立了統一的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當年發行人民幣,并陸續收回各解放區的地方性貨幣,禁止一切外幣、金銀在市場上流通,并盡快清除了國民黨發行的各種貨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政務院收回“東北銀行”和“內蒙古人民銀行”所發行的流通券,繼而又統一了新疆省銀行。從此,人民幣成為我國統一、惟一合法的貨幣。
第一批發行的人民幣有拾元、貳拾元和伍拾元三種鈔票。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從石家莊遷至北京,1月10日發行1948年版壹元、伍元和壹佰元人民幣各一種,以后又陸續發行。1951年,又發行了印有蒙文的人民幣伍仟元、壹萬元兩種和在新疆發行的印有維吾爾族文字的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壹萬元人民幣四種。第一套人民幣共計12種面值,62個版別。
第一套人民幣流通時間較短,發行品種多,且發行量少,其中許多品種非常稀有,號稱“十二珍”。十二珍是指“牛”伍元券、“帆船”一佰元券、“趕騾”伍佰元券、“瞻德城”維文版伍佰元券、“牧馬”維文版壹仟元券、“羊群”維文版伍仟元券、“蒙古包”蒙文版伍仟元券、“火車過頭”伍仟元券、“駱駝隊”維文版壹萬元券、“馬群”蒙文版壹萬元券、“新華門”伍萬元券和“收割機”伍萬元券。
最近幾年來的拍賣,第一套人民幣的價格一直在看漲,身價幾乎達到百萬元。
從1953年起,我國進入到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1948年開始發行的人民幣,由于歷史原因,因為面額過大,不便于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為了適應國家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健全和鞏固新中國貨幣制度,于1953年3月1日正式發行第二套人民幣(俗稱五三版),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新舊貨幣兌換率為110000。
第二套人民幣即有拾元、伍元、叁元、貳元、壹元、伍角、貳角、壹角、伍分、貳分、壹分等主輔幣共11種面額,13種版別。該套人民幣的設計和印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幣面主要圖案分別是汽車、飛機、輪船、拖拉機、火車、水電站、北京天安門、延安寶塔山、井岡山龍源口橋、民族大團結、工農聯盟,反映了全國人民對現代化建設的愿望和對革命圣地的向往,標志著全國人民的大團結。
第二套人民幣中的1953年版叁元券、伍元券和拾元券除圖案輪廓由我國專家自定外,其余制版、造紙水紋等都是借助國外技術,力求復雜精細,以求防假,委托前蘇聯的印鈔廠印制。后因歷史上種種的原因,這三種人民幣于1964年便停止流通,故流通時間很短,所以無論新票、舊票存世數量均不很多。新票好品相更為難求,特別是拾元券,尤為稀少,不易多見。叁元券正面圖案為綠色,中心處有井岡山龍源口石拱橋圖案,尺寸160×72mm,1964年5月15日停止流通,三字軌,七位數,現今價格一張為1500―2000元。伍元券正面圖案為紫丁香色―――棕色,中心處為各民族團結圖案,尺寸為160×75mm,1964年5月15日停止流通,三字軌,七位數,現今價格為1500―1600元。拾元券正面圖案為灰―――黑色,中心處有工人和農民圖案,尺寸很大,為209×85mm,俗稱“大黑拾”。1964年4月15日停止流通,三字軌,七位數。九成新12000元,十成新15000元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