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看似平靜無波瀾,但其實背后有很多要注意的問題,那就看看資深博學家是怎么來看待這些問題的。
徐胡平,博物院原院長,他是一個說話干脆直爽的人,在他身上看不到什么官架子,年輕時的行伍經歷,更給這位文博界的知名學者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徐先生開門見山地表達了自己對收藏市場現狀的看法,“現在喜歡收藏的人越來越多,然而真正能稱得上是收藏家的卻為數不多。我國有13億人口,博物館從業人員大概只有一兩萬人,遠遠滿足不了13億人對歷史、藝術的渴望與追求。因此,博物館業需要有大量的民間博物館、民間收藏人士來補充新鮮血液。”
“這幾年的藝術品市場有個不好的現象,過分強調藝術品的經濟價值,反而忽視了其內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在拍賣會上,一張畫能被賣到4億元,用4億元人民幣換一張紙頭,這種現象正常嗎?
在收藏熱的背后,我們要警惕誠信缺失的危機,謹防藝術家不誠信,拍賣行不誠信,收藏者不誠信。據我所知,1000萬元以上拍賣成交的東西當中,50%都沒有付錢。如果沒有誠信,我們還能剩下什么?
另外,搞收藏的人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不能人云亦云。我在博物院當了21年的院長,據我了解,博物館多數人是搞實際工作的,真正從事藝術品研究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即便是專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1.2億元的漢代玉凳,這種大笑話前不久就出在某位頂尖專家身上,因此,對專家,我們要尊重,但不能盲從。”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