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99.9%銀元是贗品
贗品順利出手后,因實在太逼真,兩年后,售假者又花高價誤將贗品當真貨收了回去;廣東、福建、河南、江西是老銀元造假大省,各有各的看家本領……
近日,記者采訪業內了解到,老銀元是備受民間歡迎的傳統藏品,不過在暴利的誘惑下,銀元市場早已是泛濫成災。有收藏人士甚至斷言,市面上99.9%的老銀元都是贗品。
一枚假“袁大頭”利潤四五百
走在街上,遇上一個農家打扮的中年男子,聲稱孩子重病住院,無奈之下,只好將家中壓箱底的老銀元變賣,憐憫加上喜愛,于是就買下了,結果碰上了騙子。這是廈門藏家王先生的難堪往事。
“幾乎每天都會有人來兜售假銀元。”對于王先生遇到的難堪事,夏商周古玩城資深郵幣商白建群卻已是習以為常。
這些售假者或者單槍匹馬,或者夫妻搭檔,或者父子上陣。無一例外的是,每撥人都有一個辛酸的故事或者理由:家里有事救急;老婆管得嚴,手里缺錢只好偷賣祖傳;賭博輸了鋌而走險……
“賣一枚假‘袁大頭’,利潤四五百元。”廈門藏家告訴導報記者,即使以目前成本最高的 “真銀假幣”計算,一枚普通銀元約重27克,成色一般在89.1%,按目前一克7元左右的銀價計算,一枚假銀元的成本約170元,而目前普通“袁大頭”的市價在750元。
據業內人士介紹,銀元造假以廣東、福建、河南、江西最為泛濫,并練就了各自的看家本領:福建在齒孔和表面處理上領先行業;江西的包漿水平獨步天下;廣東造假者則以綜合實力見長;而河南雖然造假歷史長,但進步不大,工藝已經相對比較粗糙。
暴利催生造假手藝精進
“以前我敢說,過我手的銀元,真假立辨,但現在也不敢這么自負了。”過手銀元無數,在郵幣卡市場摸爬滾打數十年的白建群坦言,現在銀元造假的手段爐火純青,稍不留意就可能被蒙。
一個真實的故事:廈門一商家前兩年從廣東人手里購進了幾枚“袁大頭”,后來在仔細甄別后發現失手了。該商家不動聲色,兩年后還是這個廣東人,驗貨后將這幾枚假銀元以真貨的價格收了回去。而此時,這幾枚“袁大頭”的身價早已暴漲了好幾倍。
“隨著利潤的暴增,銀元的造假手藝也不斷精進。”廈門業界人士說,2003年以前,“袁大頭”一枚尚在五六十元,這個階段的造假手段也顯得青澀,方法不過是用普通模具翻鑄而成,使用的材料也是銅鋁等普通金屬,重量也輕得多,才17-18克。這種假銀元表面布滿砂眼,比較容易辨別。
2003年到2009年,“袁大頭”的價格也攀升至百元左右,這時候制假手段也進步了。除了在假銀元表面鍍銀外,在外觀處理和重量上也追求與真銀元的神似。
2009年以后,“袁大頭”一路攀升,最高時甚至快接近千元。巨大的利潤空間“激勵”著造假者不斷在工藝上精益求精。除了在材料上實現“真銀假幣”的效果外,在電腦制版等高科技的支持下,在重量、尺寸、色澤上也足以以假亂真。
“如今碰上真品老銀元,比中彩還難。”收藏人士提醒說,銀元市場上的贗品率已經達到了99.9%,千萬不要帶著撿漏的心理。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