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貴金屬幣收藏中,常能聽到“老精稀”的提法。“老”的界定最為簡單直接:2000年以前發行的新中國貴金屬幣;“精”則更多要從題材、工藝、獲獎情況考慮;至于“稀”,就要對其發行量和沉淀狀況做綜合考量。
從現代貴金屬幣的國際錢幣市場通例來看,一枚幣通過初期發售進入消費、禮品、收藏領域后,客觀上將會自然形成調劑余缺的交換市場,從而形成不同于初始發售價格的“市場價”。這個業內稱之為“沉淀”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在良性市場中,經過足夠沉淀的藏品會自然增值,進而令持有者獲得帶有周期性的投資回報。
正是由于“沉淀”的基本原理,“老精稀”貴金屬幣在市場表現上往往會優于新近發行、未經沉淀的品種。特別是在幣市行情總體偏弱的情況下,其抗跌性會更為凸顯,即便不大漲,也能保持足夠的穩定性。因此,在幣市起起落落的當下,“老精稀”品種越發受到收藏愛好者的追捧。
據了解,新中國早期貴金屬幣在上述基本原理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殊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貴金屬紀念幣發行發售主要是做出口創匯之用,進入國內市場的數量很少。而對于國外經銷商來說,市場反饋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決定實際發行量,由此形成了一批在今天看來存世量稀少的品種。
中美吉祥物麒麟系列金、銀、鉑幣即為典型一例,該系列從1994年開始發行,至1997年止。據業內人士介紹,美國市場在早期中國金幣發行中的承接能力始終位列各國幣商之首,在早期僑居美國錢幣經銷商的建議下,以中美傳統吉祥物麒麟為主題的貴金屬紀念幣應運而生。最早官方計劃的發行量是2000枚,由于市場反應冷淡,實際發行量有所減少。由于當時中國尚沒有收藏市場,所以幾乎全部售到國外。對于今天的國內收藏愛好者來說,這套幣因禍得福,成了現代貴金屬幣中當之無愧的珍稀品種,在網上經常可看到“高價收購麒麟幣”的帖子。
上世紀80年代的“元老級”熊貓幣,則是另一種情況的“老精稀”。它們沒有經歷麒麟幣那樣的“磨難”,而是自誕生之初就成為國際市場的寵兒,風靡歐美各國,令幣商們贊不絕口。1985年,在美國舉行的“國際年度硬幣比賽”中,中國的1983年版熊貓金幣獲得最佳金幣獎。1986年,熊貓系列金幣又獲得了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的金杯獎。80年代美國的專業錢幣刊物上記載了“人們紛紛為中國熊貓金幣著迷”的盛況。至今,熊貓幣家族在新中國貴金屬幣中頭把交椅的地位始終不可撼動,而早年精品,更是備受青睞。
此外,如上世紀80年代的1盎司生肖銀幣等,則在很大程度上沾了銀價的光。它們能位列“老精稀”品種,主要是由于當年的買進價格與銀價相差無幾,而經過了沉淀、損耗,在國際金銀價格狂飆突進的今天,其身價已大不相同。
有關專家表示,并不是所有老幣都符合“老精稀”的標準,和一切收藏品相同,“老精稀”幣的價值基礎是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因此,若想涉足這一領域,充足的幣識、可靠的貨源、平和的心態,是三個必備條件。對于新手而言,諸如即將于11月初在北京舉辦的2010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等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的展會,是入門的絕佳場所。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