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踏入紀念幣收藏這一行列,必定會對寧夏幣和建行幣有所耳聞。前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行量最少的紀念幣,而后者是大名鼎鼎的“紀念幣幣王”。
歷來講求物以稀為貴的收藏界,明明是最少的寧夏幣,為什么干不過發行量還要多50萬的建行幣?再此衍生當下,紀念幣的發行量,到底多少才合適?
一、寧夏幣為什么干不過建行幣
寧夏幣全稱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紀念幣,發行于1988年,發行量156萬枚;
建行幣全稱為中國人民銀行成立40周年紀念幣,發行于1988年,發行量206.8萬枚。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發行量少的紀念幣收藏價值自然會更高。但是如今最少的寧夏幣,卷拆好品的收購價在1000左右,而建行幣的價格卻2000往上,兩者的價差足足高了2倍以上。
甚至在1997年以前,寧夏幣還干不過發行量261萬枚的老西藏,只能排在老三。
1995年紀念幣價格表
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
一,流通損耗
寧夏幣由于地域性非常明顯,其大部分貨源和首發區域都在寧夏自治區,分配到其他區域的配額相當有限。消耗量相對較小,整卷、整盒的留存數量也較多。
而建行幣當初發行的時候,并沒區域限制,更多是作為內部的“禮品”來發放給員工,就算這樣,人家也不樂意要,隨手送人。有花出去的,有打孔做鑰匙扣的,收藏的只有極少數,消耗量極大。所以即使到現在,整盒的寧夏幣還能有機會尋見,但是卻沒看到過整盒的建行幣。
二,需求量
任何紀念幣市場價格的變化,都離不開幣商的炒作。寧夏幣和建行幣同樣發行于1988年,隨著收藏人群的增加,配套需求遞增,這都少不了寧夏幣和建行幣。
但由于寧夏幣帶有區域屬性,而建行幣不管是知名度還是題材熱度,都遠高于寧夏幣,所以幣商更樂意炒作消耗量更大的建行幣。市場價最高的時候單枚能到4000元左右,相較面值足足升值四千倍,這對普通紀念幣來說難以想象。但如今建行幣卻深受“假幣”充斥困擾。
所以綜合來說,建行幣的消耗量要遠大于寧夏幣,并且好品的量極少,整卷、整盒更是稀缺,這才造就了建行幣的幣王地位。
二、紀念幣多少發行量才合適
寧夏幣真正開始被投資者關注,是自2009年央行開始增量發行牛幣之后。彼時的發行量為3000萬枚,后面逐步增量,8000萬、1億、5億……再到現在基本穩定在1.2億。
天量發行,也造就了我國普通紀念幣收藏市場愈發萎靡不振。跌至面值不說,大量回存,甚至部分地區紀念幣回存至今仍舊是個問題。
在這之下,發行量僅僅百萬枚的老精稀早期紀念幣,才愈發被重視起來。那紀念幣發行量到底多少才合適?其實央行在這件事上,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變化和調整。歷經連續幾年的天量之后,近些年更主張“普惠發行”政策,給予適當縮量。換句話說就是讓更多老百姓能夠約上紀念幣,一則適量,二則采用互聯網線上預約。
目的在于不讓紀念幣成為小眾人群的牟利工具,這樣反而失了“紀念”這兩個字的意義。但另外,仍舊始終無法解決“流通”這一問題。發行這么多年了,很多店家不會收紀念幣、紀念鈔,流通受阻。
近幾年,紀念幣的發行量總體控制在1.2億枚左右,除生肖幣外,大部分仍是在面值附近徘徊,包括8000萬枚的國家公園紀念幣系列。反而京劇幣6000萬枚的發行量,表現非常亮眼。
這恐怕也是央行對這一發行量的測試,既有一定的溢價,也能達到較高的預約兌換率和熱度。
那紀念幣發行量究竟要怎么定?對此,有網友評價:先預約,根據預約量再來決定發行量;最重要的是流通,否則都成了壓箱底了;代領減少,每人預約限額減少;少量發行,調動越來越多人喜歡收藏。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