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點多,市民吳先生像往常一樣到家附近的多倫路一菜場買菜。買完菜后,他回到家中,正好家人要外出乘車,跟他要點零錢。他隨手掏出兩元硬幣給家人。家人接過一看,大吃一驚,說他怎么使用假硬幣。
“當時買菜,菜販隨后找了我幾枚硬幣,我看都沒看,就塞進了口袋里,沒想到,家里人是想數一數的,結果看出了破綻。”吳先生說,回想一下,發現這兩枚硬幣正是上午買菜時,由菜販找給他的。當時接到手里時,僅從重量和大小上觀察,憑經驗肯定是一元硬幣,沒想到會有假。
記者仔細觀察了這兩枚假的一元硬幣,不僅其表面出現了銹蝕部分,而且花紋也顯得非常粗糙。記者隨即拿出了一枚貨真價實的一元硬幣與之對比,又發現假硬幣從厚度、花紋、字樣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特別是正面的天安門圖案,并不對稱,存在著偏差。
記者追查
一元假硬幣有0.4 元利潤
在南京一家證券機構任職的朱有為博士告訴記者,按照市場流通規則,作為等價物出現的硬幣,在市場上流通,其面額為1元的硬幣,其制造與流通的成本合計也應該約為1元錢。這樣,它就作為硬通貨在市場上流通,本身就值1元錢。
但造假做一元硬幣,其制造及流通成本,肯定要小于1元錢,不然,就無法牟利。“非法鑄造假-幣,就為了牟利,其質量肯定與真的硬幣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就是犯罪分子賺錢的空間。”朱博士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駐南京一家造幣廠銷售代表告訴記者,造假一元硬幣,其利潤空間每枚在0.4元左右。據其介紹,目前流行用不銹鋼、鐵合金、鋁合金、鉛銻合金等材料制作的假-幣內芯,然后再經過后期的鍍鎳合金。通過前期的澆注,后期的鍍層,從重量及色澤上看,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哪種材料的成本低,造假者就選用哪一種來降低成本,增加自己的利潤。”這位銷售代表說,制造硬幣的成本一般在0.5元左右,犯罪嫌疑人幾萬十幾萬地批量生產,可能在成本上加價約0.2元,再讓中間商獲利約0.2元,或者層層批發,最終流通至市場。“每枚的獲利雖小,但數量一大,就不得了。”銷售代表感嘆地說。
但經過市場周轉后,會遇到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又因為假硬幣普遍存在著鍍層結合力差的缺點,因而鎳層容易脫落,這樣一來,幣面就容易出現銹蝕現象,這也幫助使用者可以輕易從外觀色澤上來進行真假的識別。
發現假硬幣很少有人較真
那么,記者及吳先生認為的假硬幣,銀行又是怎么看的呢?記者帶著假-幣采訪了一家商業銀行一名工作人員,這名葛姓銀行人士在辨認后告訴記者,其實,僅憑肉眼就能很容易辨別假的硬幣。
他指出,比如,這枚假-幣比真幣薄,正反面圖案不清楚,而且“1元”字樣還是歪的,重量比真幣輕。其次,如果敲擊它,所發出的聲響也和真幣不一樣。此外,還有一個很好辨別的方法,那就是假硬幣的輪廓,要比真幣稍微大一些,而且是毛邊。
“其實假硬幣中間還有真幣所沒有的細痕,能感覺出來,其鑄造的模具有問題,起碼就不精致。”葛先生稱,跟假50元、100元大鈔不同的是,市民不易辨別這一元假硬幣,主要是因為沒有引起重視。葛先生分析認為,其一,市民很少聽說一元硬幣還有假的,因此根本就沒有留心辨識;其二,即使有假,因其面額較小,損失不大,也不太計較,更不會因此報警,難以引起重視。
而其實,平時用錢找零時,小面額幣種的作用可是非常大,不想,竟然被不法分子鉆了這個空子。看來,使用硬幣也得要留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