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2010年的宏觀政策取向備受關注,各界此前預計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將政策取向定為穩健貨幣政策搭配積極財政政策,F在預期成為了現實。
中國中央政治局周五召開會議明確提出,明年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表明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施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正式退出。貨幣政策取向于2008年11月份從“穩健”轉為“適度寬松”。
從新華社發布的通稿來看,明年中國經濟將會在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基調下加快轉型,并且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統籌當前和長遠,把握好政策實施的重點、力度、節奏,即要解決當前突出問題,準確把握宏觀調控的重點、力度、節奏。
流動性過于寬松和通脹形勢的嚴峻是中國經濟當前最突出的兩個問題。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對解決這兩個問題都將起到關鍵作用。
目前,通貨膨脹率已經高出銀行存款利率1.9個百分點,10月CPI將已經為負的實際存款利率進一步推低,這是超過八成投資者認為消費感受超過CPI數據的原因所在。所以,在10月份住戶存款驟然減少7003億元,這使得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相對較少的可供投資的領域,導致資產泡沫的集聚。
在11月份,央行多位官員表達了對通脹的擔憂,同時也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對信貸持續擴張的動力、流動性過多、不良貸款、資產泡沫等周期性宏觀風險加強了防范。
央行10月份近三年來首度加息及11月份兩周內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就是為了應對上述兩個問題。
在貨幣政策轉為穩健后,在確保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的情況下(這一點對實體經濟尤為重要,是確保加快經濟轉型的動力所在),管理層將密切關注物價的走勢,管理流動性的措施將更加豐富,在繼續靈活有效地運用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這些傳統工具的同時,也將考慮引入新的政策工具,即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稍早解釋,貨幣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經常會因使命的不同、側重目標的不同有所變化。所以貨幣政策有些工具可以微調,而且微調以后還可以反向調。他強調,任何取向的貨幣政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時候是擴張的,有時候是緊縮的,有時候是真正穩健的。要對應不同時期的經濟背景,有不同的做法。”
張健華的分析可以作為穩健貨幣政策最好的注解。
在通脹形勢日益嚴峻和流動性過于寬松的當下,政府已越來越重視對通貨膨脹及資產價格泡沫的控制,并逐漸改變了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及之后完全專注于推動經濟增長的做法。
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到“穩健”體現出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其意圖是確保經濟平穩,不因政策的調整加劇經濟的波動,穩健的貨幣政策既要保證貨幣的增長也要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貨幣政策的適時轉向無論對經濟運行還是資本市場而言,都會起到正作用。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關于2010年糧食產量的公告》。《公告》顯示,根據全國31個省區市抽樣調查和全面統計,201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09872千公頃,比上年擴大886千公頃,增長0.8%;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54641萬噸,比上年增加1559萬噸,增產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