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郵票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膠,齒孔12.5度。先后分三期印制:
1、薄紙大龍:1878年印制,為第一期。紙質韌薄,略呈透明,圖框間距約2.5mm,1分銀、5分銀全張為25(5×5)枚,3分銀全張為20(5×4)枚。
2、闊邊大龍:1882年印制,為第二期。圖框間距約4.5-5.0mm,紙張比較復雜,有些柔薄而易裂。因紙張尺寸關系,3分銀全張改為15(5×3)枚,除3分銀外,另外兩種印量都較少。其中的5分銀由于紙張特別脆薄,因此存世稀少,尤其是新票比較珍貴,為著名的清代珍郵之一。
3、厚紙大龍:1883年印制,為第三期。紙質厚而不透明,圖框間距為2.5-3.25mm,因子模磨損和紙張尺寸關系,全張都改為20(4×5或5×4)枚。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先期打孔時打孔器尖銳,打出的齒孔光滑,稱“厚紙光齒大龍”。后期因打孔器磨損,打出的齒孔毛糙,稱“厚紙毛齒大龍”。
大龍郵票的設計者一直是個迷,出現了洋人設計或華人設計兩種說法。持洋人設計說者認為把寶塔圖的樣張繪為六層,而中國的寶塔層數一般是單數,通常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一層等,六層顯然不符佛門規矩,由此判定其設計者是出于不諳東方文化的洋人之手,從而認定當時擔任造冊處的處長馬士是設計者。但這一說法馬士本人在1929年寫給其友鮑克的信中明確予以否認,“洋人說”這才煙消云散。持華人設計說者其主要依據是:從“大象圖”、“寶塔圖”、“歸龍圖”等設計方案上的中文看,所書的字體娟秀,筆跡相同,認為出自中國繪圖員之手。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設計者是中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是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根據在當時在海關工作的西班牙籍人綿加義的《華郵紀要》中記載,《大龍郵票》包括薄紙、闊邊及厚紙發行數量統計:一分銀郵票為206486枚,三分銀郵票為557868枚,五分銀為239610枚,共計1003964枚。對于這個發行數量,歷來有研究文章質疑有誤,實際發行數量可能大大超過這個數量,但他們并沒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由于已過去了一百多年,絕大部分《大龍郵票》已經損毀,保存下來的較少。在各期的《大龍郵票》中,闊邊5分銀印量最少,就是品相完好的舊票也頗為難得。美國集郵家吉姆斯·施塔1920年收藏有一版闊邊大龍5分銀新票全張(25枚)被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華郵孤品”,1911年被我國集郵家林文琰購得,當時成交價為37.4萬英鎊。現在,《大龍郵票》的三個版別,“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厚紙大龍”的市場價格分別為15000元、70000元、18000元。
《大龍郵票》的問世拉開了中國郵票的百年歷史,標志著我國創辦近代郵政的開端和有數千年郵驛通信歷史的中國進入了現代通信方式的新時期。由于其知名度很高,在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時,郵電部于1988年7月20日發行了《中國大龍郵票發行一百一十周年》小型張一枚,以全套3枚大龍郵票為主圖,采取了票中票的樣式。2004年又被被搬上了屏幕,電視連續劇的劇名就叫《大龍郵票》,此后又攝制了《中國郵票電視系列片(一)大龍郵票》電視專題片。2018年7月,是《大龍郵票》發行140周年,屆時全國各地會有相關的紀念活動,中國郵政也將于7月發行《大龍郵票誕生140周年》紀念郵資片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