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加蓋小字改值郵票于1897年1月1日(清光緒23年1月1日),發行量38000,全套面值0.08,由大清郵政局發行,上海總稅務司署造冊處印刷,整張枚數40枚(2*4*5)。
小龍票加蓋改值票,多屬清光緒十四年(1888)發行的11.5度光齒票,由造冊處以加蓋慈壽分數票文字版加蓋,通稱“小龍小字改值票”,上海總稅務司署造冊處售至1897.9.30(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五日)止。
(1)暫作洋銀壹分(黑)/1分銀(綠)(出現過一種變體票:4mm長距離)至1897年9月30日(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五日)止發行量:38000枚。
(2)暫作洋銀貳分(黑)/3分銀(紫)(出現過一種變體票:復蓋)至1897年9月30日(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五日)止發行量:42000枚。
(3)暫作洋銀伍分(黑)/5分銀(橄黃)至1897年9月30日(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五日)止發行量:56840枚。
海關郵政不能算是國家正式郵政,既得不到各國的承認,也無權參加萬國郵聯,它只局限于通商口岸,不能滿足當時通信的需要,更不能取代日見衰敗的疊起站和遍布各地的民信局。鑒于此,清朝政府仿效西方近代郵政,在清代海關郵政的基礎上創辦了由國家經營,社會公用的郵政通信事業,1897-1911年為清代國家郵政時期,共15年。大清郵政開辦后,實行統一的預付郵資制。于1897年2月2日改用銀元(1元=10角=100分)為面值幣制,以代替海關郵政時期的關平銀,通稱“洋銀”,每枚面值由半分至5元,共15種。這套郵票的畫面圖形、顏色與小龍毛齒郵票相同,是由于正式“大清郵局郵票”日本人趕印不及,未能如期交貨,在1896年底將“小龍”郵票及“萬壽”郵票上加蓋黑色印章“暫作洋銀XX”字樣而成的,代作大清郵票使用,應一時之急。因加蓋的阿拉伯數字字體較小,故稱“小字改值郵票”。
在這套郵票中2分/3分銀復蓋票是非常罕見的珍郵,由于數量太少,流傳不廣,名聲不大,甚至有人對其身份產生懷疑。幾十年來,國外歷次重要華郵拍賣中難見其遺跡,亦可見其罕少程度。這種復蓋票雙連新票曾在1922年上海第二次拍賣綿嘉義郵集時出現過;后在1941年上海舉辦的新興郵票會郵展中又出現過單枚新票。因雙連,單枚復蓋級粘墨跡,估計可能是費拉爾在監督加蓋小龍票時取得,然后轉售他人。1972年英國勞遜·羅拍賣美國高達醫師遺集的第二部分時又發現新票1枚,來由無法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