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印花"是清朝海關的一種票據憑證,在1886年由英國的一家印廠印制完成。紅印花郵票是我國獨有票種,由于年代久遠,已逾100多年,其原票和一些加蓋面值票由于稀少,已成為世界珍罕郵品。
1896 年3 月20 日(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光緒皇帝朱批總理衙門奏折“依議”,批準開辦國家郵政——大清郵政,將海關郵政局改為大清郵政官局,任命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兼總郵政司。這時郵資等收費標準從海關關平銀的兩、錢、分改為銀元的圓、角、分。原郵票已不能繼續使用,印制新郵票很費時間,海關造冊處于1896 年年底開始,以鉛字活版在小龍票、慈禧壽辰票及紅印花票上加蓋“暫作洋銀×分”及英文“cent(s)”等字樣,以應急需。
1897 年2 月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初一),為適應開辦郵政新業務及使用高面值郵票的需要,清代國家郵政將上海海關庫存的紅印花票加蓋文字改作郵票。與小龍和萬壽加蓋改值郵票不同,紅印花郵票8 種加蓋印版均有“大清郵政”四字。
紅印花原票曾被認定為推行印花稅而印制的印花稅票,加之刷色為紅,故有紅印花之名,實際是海關計劃粘貼于已完稅貨物憑證上的防偽標志,但并未啟用,其原因不詳。紅印花的票幅為21 毫米×25 毫米,圖幅為18.5 毫米×22.5 毫米,全張是橫10 枚豎10 枚的100 枚。紅印花原票是雕刻版精印,不易偽造,用來加蓋高面值郵票極為保險。紅印花原票雖然不是郵票,但因是“中國第一珍郵”及許多名貴郵票的原票,加之圖案精美,存世很少,所以也是集郵家收藏的珍品。
紅印加蓋成郵票后的全稱是“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總共有60 多萬枚紅印花加蓋為郵票,其中因加蓋面值和加蓋字體大小不同,共分8 種,分別是小字暫作貳分、小字暫作肆分、小字當壹圓、大字當壹分、大字暫作貳分、大字暫作肆分、大字當壹圓和大字當伍圓。紅印花及其加蓋郵票中有許多珍貴郵票,并稱“紅印花八寶”,是指紅印花原票、紅印花小字當壹圓、紅印花小字當壹圓四方連、紅印花小字當壹圓舊票、紅印花當伍圓倒蓋、紅印花小字貳分倒蓋兼復蓋、紅印花雙色復蓋小字肆分和紅印花小字貳分綠色試蓋樣票,即“綠衣紅娘”。其中紅印花“小字當壹圓”(也稱“紅印花小壹圓”)是最初加蓋的,因為加蓋的中文“當壹圓”3 個字較小,不易辨認,所以加蓋兩版共50 枚后,就改排大字“當壹圓”票了。小字當壹圓加蓋票印出來后并未銷毀,據說是交郵局出售了,實際上這種小字當壹圓是加蓋樣票,并未公開出售,而是被監印加蓋郵票的海關德籍職員費拉爾私藏起來了。
紅印花小壹圓大都是新票,只有一枚是蓋銷八卦郵戳的舊票。這枚稀世珍品最初由費拉爾擁有,后被送給一位名叫雷本的親戚。1927 年4 月,雷本將郵票賣給上海郵商陳復祥。同年5 月,陳復祥以1000 元的價格將郵票賣給天津的集郵家袁寒云(袁世凱次子)。1928 年,袁寒云將自己的郵集賣給了外籍集郵家布許。不久,布許又將此票轉讓給福州集郵家阮景光,阮氏保存三年后,因經營失敗又重新賣給布許。1931 年,布許將此票賣給華僑劉子惠。1944 年,集郵家馬任全以1000 美元的價格從劉子惠手里購得此票。1956 年,馬任全將這枚世界孤品捐獻給國家。2014年上海拍賣行春季郵品拍賣會成功落幕,,其中備受關注的帶有張號“2313”的紅印花大4 分新四方連,以460萬元的落槌價成功拍出,如果算上15%買家傭金的話,最終的成交額達到了529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