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清廷不顧國家安危,還在大肆操辦慈禧太后60壽辰“萬壽慶典”活動,1894年11月17日光緒20年10月初10是慈禧60壽辰,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提議發行紀念郵票,中國的第一套紀念郵票因此而誕生。過去,皇帝、皇太后的生日尊稱為萬壽節,所以這套郵票后來被稱為“萬壽郵票”。
于1894年11月19日發行的“慈禧60壽辰紀念郵票”全名為:“慈禧皇太后60壽辰紀念郵票”,簡稱“萬壽票”。 萬壽票采用象征帝王的“蟠龍”,祝福長壽的“五蝠捧桃”,表示一帆風順的“帆船”,跳躍龍門的“鯉魚”,寓意榮華富貴、萬壽無疆的“牡丹”、“靈芝”、“蟠桃”、“萬年青”作圖案,全套九枚。全套郵票9種圖案各不相同,紙質薄而白,背膠厚,平版石版模,用紙為英國制的帶有太極圖水印的紙張,齒度P12、P11 1/2、11 3/4。據費拉爾稱“初版”總發行量為8542張,192.732萬枚。
由于海關郵政業務的發展處在建立國家郵政之前夕,原大龍郵票、小龍郵票面值1分銀、3分銀、5分銀郵票已不能適應郵政上的實際需要,萬壽票的提出正好臨時應對填補急需要的缺陷。圖案由海關職員費拉爾繪制,這是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也是我國發行的第一套多圖案郵票,更是清朝海關郵政發行的最后一套郵票,萬壽票在我國郵政史和集郵史上均有極重要的地位。
萬壽票因印制時間短,后來又再版、改版和多次加蓋,出現了不少珍品。
萬壽票開始采用多種面值,其中:1分銀、2分銀、3分銀、4分銀、5分銀、6分銀票為小型圖幅票,圖幅為19.5X24mm;9分銀、12分銀和24分銀為大型圖幅票,圖幅為31.5X24.5mm。
面值、圖案、發行量分別為:
1分銀 朱紅,五蝠繞壽字,上邊是牡丹花,下邊是靈芝生于吉祥草中,叫“五福捧壽”, 發行量 20.112萬枚;
2分銀 綠,中間是龍圖,上邊是西番蓮花置于繡球花葉中,叫“云龍花卉”,發行量26.16萬枚;
3分銀 橘黃,中間是龍圖,上邊是蟠桃,叫“云龍蟠桃”,發行量40.704萬枚;
4分銀 玫紅,中間是龍圖,上邊是牡丹花,叫“云龍牡丹”,發行量25.104萬枚;
5分銀 暗橘、桔黃,中間是鯉魚,上邊是靈芝生于吉祥草中,下邊是萬年青,叫“鯉魚瑞芝”, 發行量25.056萬枚;
6分銀 棕,中間是龍圖,上邊是萬年青,叫“云龍萬年青”,發行量35.136萬枚;
9分銀 暗綠,中間五蝠繞壽字,兩側是龍,叫“騰龍戲珠”,發行量10.365萬枚;
12分銀 深橘黃,中間是“大清國郵政”篆字,兩側是龍,上邊是牡丹花,叫“雙龍捧牡丹”,發行量5.055萬枚;
24分銀 洋紅,中間是帆船,上邊是蟠桃,叫“一帆風順”,發行量5.04萬枚。
萬壽票初版因顏料配比或化學,物理變化,顏色并不統一。
《中國事務總論》講述“萬壽票”初版發行量卻有極大差別,可能與萬壽票后來部分被用來加蓋“暫作洋銀”有關,這里一并交代:
1分銀10.0077萬枚;2分銀7.8404萬枚;3分銀18.8494萬枚;4分銀4.4689萬枚;5分銀3.2779萬枚;6分銀5.4247萬枚;9分銀5.6182萬枚;12分銀3.3509萬枚;24分銀3.4035萬枚。
上述二個資料都是集郵界中的權威,卻沒看到終合性的分析。表面上萬壽票發行量很大,實際上能讓集郵界配成套卻很少,從發行最少的郵票中看到只有5.04萬套或3.3509萬套的實際發行量。發行量實在很少,而且主要使用在實際的通信領域。由于歷史原故,萬壽票的存世量很小,它始終是最珍貴的中國郵票之一。
萬壽票初版出現的變異:
1分銀 出現變體: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2分銀 出現變體:橫雙連中縫漏齒;
3分銀 出現變體: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4分銀 出現變體:橫雙連中縫漏齒;
5分銀 出現變體: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6分銀 出現變體: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9分銀 出現變體: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對倒直雙連;對倒橫雙連;對倒中縫漏齒;
12分銀 出現變體:直雙連中縫漏齒;
24分銀 出現變體: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萬壽票再版,首先應當明確:萬壽再版票原票未正式發行,其印制的目的是國家郵政建立前后,專供加蓋改值而再行印制的,再版與初版在紙質,齒孔,刷色等極相似,需仔細從各方面予以區別,萬壽再版原票流出極少。
萬壽票改版,僅在原圖上略加改動,亦作為加蓋使用。和原版的區別主要有:2分銀,原版2字細小,下橫彎曲;改版2字肥大,下橫平直。3分銀,原版“叁分”兩字瘦小,數值上的八卦框不很清晰;改版“叁分”兩字較肥大,數值上的八卦框線條清晰。
萬壽票加蓋票,1896年清政府決定開辦國家郵政,新郵票(蟠龍票)未印完前,將紅印花加蓋改作“洋銀”面值出售應急,再將售剩余的小龍、萬壽、加蓋改作“洋銀”面值出售。
萬壽票加蓋的種類有:初版小字改值票、初版大字長距改值票、初版大字短距改值票、再版大字長距改值票、再版大字短距改值票、改版大字短距改值票。
據一些文獻分析,中國經歷過一個文化大革命對集郵事業作徹底燒毀打擊后,這些百多年的萬壽票目前存世量已經很稀少,主要保存在國外。尤其它12分銀和24分銀二枚郵票是這套票的關鍵票,估計新、舊票能配約2千余套的存世量,十分珍貴。
此套票由于采用英國制帶有太極圖案水印的紙張,對違法造假者來說幾乎無法仿造,主要是每枚郵票都有個太極圖案的水印,另外類似紙張無法可以尋覓。驗票時只要驗水印,看紙張,基本能斷真假。集郵者購買郵票都慣例會驗票,這類造假票無法通過這一關。中國目前發現這套郵票的造假,主要是在那些什么紀念冊之類的高檔郵票推銷產品中。一是政府根本不關注郵票造假的違法活動,二是造假者利用不懂集郵的送禮者為主要銷售對象。打著什么公證、什么驗證的旗號,根本不讓購買者驗票,導至郵票造假活動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