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
凸版印刷是印刷方式的一種。特點是印版著墨的圖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形成凸起狀。布墨時,油墨附在凸起部分。覆紙、加壓后,油墨即從印版轉移到紙面上。因制版工藝和所用材料不同,可分為木刻版、活字版、照相凸版、橡膠凸版和電鑄版等。世界上許多早期郵票都是采用凸版印制而成。我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及部分解放區郵票、新中國郵票是采用凸版印制的。在原票上加印、加蓋文字,一般也是用凸版印制。
與此相反還有一種叫凹版印刷的印刷方式。其印版著墨的圖文部分低于空白部分,形成凹形。印刷時,在版面上布墨之后,再將印版上凹起部分的油墨刮也合乎,只留下凹槽中的油墨。覆紙、加壓后,使印版低凹部分的油墨轉移到紙面上。印刷品著墨部位與印版的凹槽部位一致。凹版可分照片凹版、雕刻凹版等。
膠版印刷
印版上的圖文先印在中間載體―橡皮布滾筒上,再轉印到承印物上的間接印刷方式。
線式齒
用線式打孔器在整張郵票上打成的齒孔稱線式齒。常見于早、中期郵票。線式打孔器的沖模齒針排列成直線狀,長度常貫穿整張郵票。每打一次只能完成一行齒孔,須先后在橫、直方向逐行打孔。這種齒孔常貫穿郵票四周邊紙,即四方“通天”。在橫向與直向交叉處,常發生重疊或移位,極少有恰巧居中而無偏差的。分撕后的單枚郵票,橫、直對邊齒孔一般都互不對稱。四角齒孔均不整齊,如我國第三、四版天安門圖案普通郵票的齒式。
長尾變異和高頭變異
長尾變異系指全張票最下一橫行未打或漏打齒孔的變異。與此相對應還有高頭變異,系指全張票最上一橫行未打或漏打齒孔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