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薄紙大龍郵票全套二十五枚全張三件,系大清第一套大龍郵票全張,帶四周完整邊紙,各枚圖案均勻,印刷工藝優良,版式清晰可辨,不可多得的大龍珍品,存世極其罕見,尤以伍分銀全張極為稀少,原膠未貼,上品大龍之魂中國第一套郵票,是1878年中國海關發行的大龍郵票。
這是中華五千年文化郵驛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揭開了中國郵政歷史的新篇章。今天我們已難以通過影像數據去窺探這一段歷史,但是,眼前每一枚雍容自若的大龍郵票,穿越了百年時空,來到我們眼前,與我們不期而遇。這一刻,我們從它身上,看見了那個亂世紛爭的年代。中國是世界上郵驛起源最早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直至近代清王朝日益衰落,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條約》規定:“大英欽差大臣并各隨員等,皆可任便往來。收發信件,行裝囊箱,不得有人擅自啟拆。由沿海無論何處皆可送文,專差同大清驛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1866年冬,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下達通知,具體規定了收寄郵件的做法,確立了郵遞制度。這是中國創辦近代郵政的開始。1878年3月,赫德在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支持下,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上海等城市,試辦近代郵政。海關郵局對公眾郵件的開放,進一步促使郵票的面世。6月,天津海關稅務司把設計與印刷郵票的任務交給了上海海關造冊處。這是大龍郵票誕生的重要時刻。
眾所周知,印制發行郵票是開辦近代國家郵政的核心環節,最早設計的郵票圖稿有六合塔圖、云龍圖和萬年有象圖等幾種。上海海關造冊處最終采用龍為郵票主圖,襯以水浪流云,設計圖幅為22.5×26毫米,全套3枚。一個皇權的象征,一個沒落前的大清帝國的最后光芒,在郵票上躍然而現。郵票無需言語,亂世、滄桑、帝國、紛爭早已淡然矣。1878年7月,第一批5分銀郵票共12500枚(共500全張)印制完畢,從上海發往天津。郵票采用半透明無水印薄紙印制,有壹分、叄分、伍分3種面值。圖幅間距2.5毫米,通稱“薄紙大龍郵票”。整版25枚全張,為銅質版模,由雕刻家手工逐枚刻制印模。其版式的復組研究是集郵界多年探討的話題。大龍,一個低調而奢華的皇家身份象征,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它承載的每一封信件,都藏著遠方苦苦等待的回音。時至今日,大多數郵票投入郵政使用,全套新票較為少見,而25枚全張全套存世更寥寥無幾,極為罕見。
大龍郵票整版全張是舉世矚目的郵票珍品,是研究大龍郵票版式的重要實物證據,也是研究大龍打齒方式的參考對象。作為中國郵票發行史上的龍頭之首,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歲月滄桑,反襯著郵票的樸實,構成其久遠的意義。在這遠去的年輪中,大龍郵票的魂不僅是它自己的,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