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字郵票是1943年初,淮南交通總站發行的一種專供淮南區《新路東報》(后改稱《淮南日報》)的報社記者和通訊員寄發稿件時使用的郵票。單就這枚郵票本身來說,有兩點最為特殊:其一,這并不是一枚單獨設計的郵票,而是在原有的“五星圖”郵票上加蓋“稿”字而成;其二,這枚郵票的用紙很獨特,當時由于敵人對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軍事、經濟封鎖,物資供應非常困難,為了節省紙張,許多寄信的信封都是用新華社的電報電碼紙,廢物利用,糊制而成。“稿”字郵票也是用用過的電碼紙的背面印制的,郵票的背面還能見到曾經寫過的電碼及譯文。
目前已知的“稿”字郵票僅有10余枚存世,其中唯一的一件四方連已經是舉世公認的頂級珍郵,被稱為“解放區中的紅印花”。它與“紅印花加蓋小字當壹元”郵票四方連、“大龍闊邊五分銀”整版郵票、“紐約版孫中山像貳元邊框倒印”郵票,合稱為“中華四大王珍郵”。而其中的這枚“稿”字四方連因為得益于著名收藏家沈曾華的多年庇護,未曾流落海外,至今仍在故土。
沈曾華出身于一個富有的官宦家庭,祖輩數代都在清朝為官,父親是文物鑒賞方面的專家,母親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的侄孫女,精通英文、思想開放。沈曾華從小就喜歡集郵,他時常光顧郵票商店,平時的零花錢幾乎全部用來購買郵票了。上中學后,沈曾華開始深受“紅色思想”影響,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42年,他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離家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成為一名真正的斗士。
1943年,沈曾華被黨派遣到中共盱嘉縣委任秘書兼青抗會長,其間他結識了做宣傳工作的農民作家周世民。相處久了,倆人很有感情。周世民積極向《新路東報》投稿,成了報社的通訊員。當時在淮南,記者和通訊員向報社投稿時貼的都是“稿”字專用郵票。一天,沈曾華調到江淮大學工作要走了,周世民便將一個全新的“稿”字四方連郵票送給了他。老沈十分感激,從此將郵票夾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里,一直伴隨著自己走南闖北長達半個多世紀。
1947年5月的一天下午,沈曾華所在的部隊突然接到輕裝突圍的命令,每個人只準帶一支槍和一個干糧袋。當時,他將其余的東西全部減掉了,唯獨這張“稿”字四方連郵票沒舍得扔,將它放進貼身的小本子里,跑了300多里路才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文革”期間,集郵活動被全面禁止,許多郵票珍品都遭到了滅頂之災。當時,擔任第一汽車制造廠領導的沈曾華也遭到被抄家的厄運。為確保郵票安全,他提前將其轉移到了妹妹家中才躲過一劫。
2005年,沈曾華老人身患癌癥住進了醫院,化療期間,他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拍賣“稿”字四方連郵票。幾天后,拍賣會如期舉行,這枚郵票最后以220萬元的高價成交。這筆錢,對于身患癌癥的沈曾華,對于他那并不寬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可是,沈曾華這位當年的新四軍戰士卻做出了令許多人都十分吃驚的選擇:將拍賣款捐獻給了自己曾經工作過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設立沈曾華獎勵基金會“一汽”自主品牌創新獎。2006年4月沈曾華病逝,享年84歲。如今價值連城的“稿”字四方連自然是受到無數人敬仰的國寶級珍品,已經被永載史冊;但沈老先生的美名更將青史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