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晉察冀邊區發行的抗戰軍人郵票,一套一枚,發行量3萬枚。圖案由時任邊區交通科科員張述設計,使用麻紙印制,在五臺山縣射虎川印刷。為反應敵后游擊戰,圖案被設計成跑步軍人,大紅的顏色,內繪持槍前進的八路軍游擊隊戰士,戰士四周環已文字,戰士上下為“晉察冀邊區臨時郵政”,左右為“抗戰軍人”,四角為“紀念郵票”字樣。此票在我國郵票史上獨占了4個第一,是為集郵家所珍視的郵票之一。哪4個第一?一是我國第一套軍人貼用郵票;二是我國解放區第一套紀念郵票;三是我國第一套以保衛祖國為主題的郵票。僅此三條已很有意義,況且還有第4個第一。
此票原是免費發給戰士貼用,因而未曾印面值,但又不能毫無面值的表示,于是設計獨具匠心,在戰士背的子彈袋上藏了一個“5”字,暗指當年一封平信的郵資為5分,但它畢竟不是表示郵票是面值,于是又可稱此票是我國第一套無面值郵票。
這種郵票產生于抗戰初期,實際通用時間只有4個月(1938年9月至12月)。當時地處五臺山的晉察冀邊區人民政府,條件艱苦,但邊區郵局為優待英勇奮戰的抗日戰士,專門設計了這套紀念郵票。問世不久,即為中外集郵家所矚目,各郵刊競相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