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珍藏品”里,我這樣看重的當數躺在抽屜里的27枚古錢幣。
這27枚古錢幣,除了2枚是自己撿的,其余都是從父母那兒“騙”來的。其中,7枚是宋朝的、18枚是清代的,還有2枚是宋朝以前的,至于是“唐幣”還是“漢幣”,從那被磨得殘缺不全的幣兩面字跡上,我這樣的外行是無法讀出來的。這也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沒事的時候就把那枚直徑不到2厘米、中間有一方孔、僅有男西服紐扣大的圓形小古錢拿出來“研究”,還沒磨光的殘字告訴我,這不是唐宋和清代人用過的錢,難道是“鄧通半兩”?
于是,揣著這枚小錢找行家鑒定。搞業余古錢幣收藏30年的老蘇,拿著高倍放大鏡反反復復看后給出答案:不是“鄧通半兩”。他拿出兩枚“鄧通半兩”讓我自己比較,盡管我收藏的那枚小古錢直徑、厚薄跟真的“鄧通半兩”差別不大,但“鄧通半兩”中間的方孔要大得多,且為長方形。
至于中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漢文帝怎么會讓鄧通以私人的名義鑄錢,我知之甚少。于是,便向老蘇討教。老蘇便從錢幣的角度談起了大漢第一富豪鄧通。鄧通原本是西漢蜀郡南安鄧莊鋪的一個窮小子,陰差陽錯地被漢文帝“登通、登通,登天必通”的美夢“相中”。結果,鄧通被召見,文帝見面前的年輕人果然面如滿月、目似黑漆、膚如白雪、偉岸挺拔,便喜不自勝。一次,文帝請道士看相,順便叫道士給鄧通看看。道士言“此人終必窮困至極,凍餓而死”。
文帝不信,便將鄧通家鄉附近的銅山賞賜于他,準許他采銅鑄錢。由于鄧通鑄造的錢有光澤、分量足、厚薄勻,很受歡迎。由此,“鄧通半兩”等鄧氏錢幣流行天下。得寵的鄧通張揚跋扈,不僅故意放大自家鑄的錢的“眼”(中間的方孔),甚至都不把當時的太子(漢景帝)放在眼里,這為他自取滅亡埋下了伏筆。景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禁止私人鑄錢,并罷免了鄧通官職。緊接著,景帝就查抄鄧府、沒收其全部財產,并處以重罰。于是,一個富可敵國的鄧通一夜間就淪落為還欠國家數億萬的乞丐……
鄧通可能做夢也沒想到,他為了顯示自己的得寵和富有,故意鑄大“錢眼”,而那冷冰冰的“錢眼”卻早把世事看穿。與古錢眼對眼,我也分明感覺到那冷冰冰的眼正看著如今忙錢、為錢和花錢的人。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