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幣發行于建國之前,當時是國共混戰時期,物價膨脹,幣制混亂,而且各解放區尚未連成一片,經濟上各自為政,各解放區都發行各自的紙幣,造成了同面值的紙幣購買力不等,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折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
有橫波紋水印和豎波紋水印兩種,后者極少,紙色黃黑。
號碼有大小及多種形體之分。號碼形體有粗壯體和細瘦體兩種,細瘦體若按字體大小可劃分多種。
底紋由“拾”、“10”和花紋組成。
暗記:正面右圖右側房墻上有“M”,左側有“A”和“田”;背面右側拾字中有“光”,左側拾字中有“明”;年號下有“在”;右下角花符上方有“前”。
此券新券較多,常見連號券,也發現有重號者。
注意事項
【名稱】第一套人民幣拾元鋸木犁
【類別】人民幣單張
【發行時間】1949年2月23日
【停用時間】1955年5月10日
【面值】10元
【票面尺寸】122 x65 mm
【字冠、號碼】三字冠、六號碼
【圖案及顏色】正面左側鋸木右側犁田圖主粉紅色 背面花符主茶色
【印刷工藝】膠印四色
【印刷單位】東北銀行工業處佳木斯印刷廠
【發行單位】中國人民銀行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