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與利用,早已成為了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部門,石油用途廣泛,也同樣關乎著一個國家的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中國近代的石油工業由于起步晚,直至上個世紀初還依然是使用“洋油”的時代,之后又經過了多年的戰亂及艱苦歷程,直到解放前夕,中國石油工業的底子還是十分的薄弱,直至解放后,中國石油工業才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為慶祝祖國石油工業在60年代初取得輝煌成就,我國郵政于1964年10月1日發行了一套特67石油工業郵票,也是祖國第15個國慶華旦,全套共5枚,發行量為100萬枚,其中-5 20分,-4 10分,此外4分的第一張也不好找, 這三張票為筋票,其中20分為總筋票,其中五枚郵票分別為發行量400萬枚的面值4分的地震勘探,發行量500萬枚的面值8分的鉆井,發行量500萬枚的面值8分的采油,發行量200萬枚的面值10分的,發行量100萬枚的面值20分的運油。其中20分是總筋票,4分,10分是筋票。
中國石油發展的轉折點在于1960年的3月,一場關系到中國石油的命運變革的大慶石油會戰,當年參加石油會戰的包括了鐵人王進喜同志,他從千里之外的甘肅玉門油田趕往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大慶石油會戰是在最困難的年帶 -- 1960年3月,當時由于1958年開展的“大躍進”和反右傾思想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又加上大慶的早春咋寒,及北大荒的不毛之地,給開展石油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當年4萬多人,幾十萬噸的設備,一下子搬到了這茫茫的荒野上,用著工人的體力,硬是敲鋼撬,一步一步的挪了幾十里地。要開鉆了,因為沒有水,工人們奔跑來回好幾里的地,一盆一盆的去接水,以保證生產。這給當年的工人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大慶石油會戰也正是在這困難的時間,困難的地區和殘酷的條件下展開的,當年的石油工人們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