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古錢幣收藏投資正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大投資愛好者,各地錢幣拍賣會也時常傳出珍稀古錢幣拍賣價格屢創新高的消息,社會上的各路人馬及各種游資也想參與到古錢幣收藏投資中來,然而,古錢幣收藏投資不像人民幣那樣直觀,那么古錢幣收藏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歷史價值
一般說來,錢幣鑄造時代久遠,其收藏價值就越高,比如戰國時期齊國的字刀幣,價格已達數萬元,同時代的三孔布,集價高達100萬元左右,并且有價無貨,但是,產東是越古越好,漢朝五銖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因為發行量大,流通時間長,達730多年,目前存世數量較好,全國各地地常有批量出土,即使初學也易難得,價格在50元左右。
同樣是五銖錢,一種象雞的眼睛大小的精制特小五銖卻不易通。
二,存世數量
存世數量。“物以稀為貴”。既要看年代是否久遠、流通時間的長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國錢幣有近5000年的歷史,從先秦到清代貨幣,品種有數萬種之多。先秦貨幣如齊、燕、趙等國的刀幣等,由于年代久遠存世數量稀少而價格昂貴。遼代貨幣流通時間短暫,發行數量少,即使最常見的“大安元寶”,價格也已超過30萬元。清代“乾隆通寶”是存世數量極多的一種錢幣,市價不過幾萬元一枚,然而,一枚乾隆大樣價格卻在百萬元之上,一種開爐大錢更是藏家難得的罕見品。“皇宋通寶”是宋錢中極為多見的一種,其中的“九疊篆”存世數量卻曲指可數,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明末李自成、張獻忠和清末太平天國的錢幣,因為流通時間很短,有地域性局限,發行量也小,所以價值就較高。
三,文化價值。一枚小小的古錢幣,往往因為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不同,其價格也會有天壤之別。如王莽新朝時的“布泉”、“貨布”等錢幣,用的是優美懸針篆,北周時期“五行大布”為典型的玉箸篆,而“永通萬國”則是介于玉箸篆和鐵線篆之間的一種獨特書體,因而倍受藏家青睞。北宋的折十“大觀通寶”,存世數量并不少,其書法乃宋徽宗趙佶書寫的瘦金體,鐵畫銀勾,遒勁有力,在中國書法史上自成一派,其價值已突破百萬元大關。
南北朝陳宣帝鑄行的“太貨六銖”錢為漂亮的玉筋篆,它的出現而導致了貨幣貶值。朝廷規定,一枚太貨六銖錢要抵五銖錢十枚,而實際上兩者的重量相當,以此來搜刮民脂民膏,引起老百姓的強烈不滿。這種錢幣上的篆文“六”字,頗像一個人雙手叉腰一樣,于是百姓就咒罵“叉腰哭天子”,暗示皇帝早日歸天,事實上,陳王朝不久就壽終就寢了,因其傳說,成為錢幣愛好家難得的精品,目前市價已超過數十萬元。
清代“羅漢康熙錢”是專為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而鑄的一種祝壽錢。由于康熙是清代在位最久的皇帝,長達六十一年,傳說“羅漢康熙錢”因摻入金質羅漢的材料而得名,所以后人把它打制成戒指,或把它熔煉提出金子,或當作壓歲錢賜予晚輩,或在女兒出嫁時作為壓箱錢,致使存世數量越來越少,至今已成為泉家不易多得的少見品種。
四,紋飾。古錢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一般來說,錢幣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如光背唐朝“開元通寶”錢價格在10萬元左右,若背面有星月紋飾,其價格卻超過20萬元。一枚普通的清代寶泉局的咸豐當百大錢,價格100萬元左右,如果正面鑄有星月紋飾,其價格則超過200萬元。用金、銀、白銅等精制而成的宮廷錢幣,歷代母錢,鑄量少,質量佳,屬珍稀錢幣類,其價格往往在百萬元之上。
五,品相質量。
古錢幣的收藏投資價值、增幅大小與品相密切相關,同一錢幣若有品相差異,則價格之差往往高達十幾倍甚至幾十、上百倍,足見其品相的重要。剛剛出土的生坑綠銹錢幣要比傳世的錢幣價格高出很多。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銹蝕嚴重、形制較差者,價格往往大打折扣。如元朝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寶,一枚傳世品價格不過在40萬元左右,若為剛剛出土的孔雀藍銹,品相絕佳,其價格卻在百萬元之上。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