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的不斷升溫,蘇幣的收藏也備受廣大藏家重視,在蘇聯存續的69年的歷史進程中,共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幣制改革,蘇幣的發行可謂是可圈可點。那么,蘇幣經歷了哪幾次幣制改革呢?
1.第一次改革在1922-1924年
這次幣制改革的核心是發行切爾文券,所謂切爾文券是由蘇聯國家銀行發行的紙幣。切爾文券是幣制改革的強心劑,蘇聯政府獨辟蹊徑,以切爾文券這一良幣“驅逐”劣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它使得幣制改革初期,蘇聯流通市場形成了切爾文券、蘇維埃紙幣、盧布國庫券、小額兌換券等多幣并行的局面。
1937年,為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0周年和列寧同志,蘇聯國家銀行發行了一套印有列寧頭像的切爾文銀行券。這套切爾文銀行券面額設置為1、3、5、10切爾文,券面主色調分別為灰黑色、鮮紅色、橄欖綠色和藍黑色,券面主圖均為列寧像。這套切爾文銀行券設計十分考究,它在蘇聯紙幣發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標志著蘇聯紙幣設計開始走上規范化之路。
2.第二次改革是在1947年。這次改革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后推進的,是戰爭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1947年蘇聯開始實行的貨幣改革,取消了戰時食品及工業品憑票證制度,停止使用1922年以來發行的蘇維埃盧布紙幣和切爾文銀行券,由蘇聯國家銀行統一發行新版盧布作為國家的新的流通貨幣。1947年版蘇幣共有1、3、5、10、 25、50、100盧布七種面額,其中1、3、5盧布是以國庫券形式發行的。10盧布以上券面主圖均為列寧畫像,50、100盧布為列寧頭像及頭像固定水印。紙幣設計精巧、構圖嚴謹,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印刷防偽技術,是蘇聯紙幣中的經典之作,也成為戰后許多新生社會主義國家學習和借鑒的“樣板”。我國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就深受其影響。
1961年蘇聯政府的黃金儲備作擔保,發行了1961年版盧布,并規定法定的盧布與黃金兌換比率為1盧布:0.98克。自1961年到1989年近三十年間,確定固定匯率制度以及盧布兌換美元的匯率比價基本保持了穩定。1961版盧布是蘇聯歷史上使用最長的紙幣。
3.第三次改革在1991年
這次改革是蘇聯末期國家面臨經濟、政治和社會全國危機的背景下啟動的,雖然奮力運籌,但卻最終失敗。1991年1月22日蘇聯電視臺播放戈爾巴喬夫發布的總統令,規定從1月23日零時起停止蘇聯國家銀行1961年版50盧布和100盧布面額紙幣的流通。1991年版新盧布與1961 年版盧布相比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顏色更加艷麗。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的壓力,蘇聯中央銀行增加了200、500、1000盧布三種面值的紙幣,正面為傳統的列寧頭像和蘇聯國徽,背面分別為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的庫塔菲亞塔、救世主鐘塔和華西里大教堂。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解體,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和鐵錘圖案的蘇聯國旗降下,從而標志著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停止存在。而新發行的91版新盧布,在使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也結束了其歷史使命,成了蘇聯時期盧布的最后絕唱。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