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曾發行過伍萬元面額的人民幣,很多年輕人還以為是天方夜譚,其實早在解放初期,我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中就有伍萬元高面額的,只是現在這種紙幣早已停止流通使用,進入收藏領域了,伍萬元面額實際上只等值于今天的伍元人民幣,那么各套人民幣收藏價值如何呢?
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因為當時華北已解放,第一套人民幣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已發行了一小部分,從壹圓紙幣到伍萬圓紙幣,第一套人民幣共有12種面額、62種版別,因為當時存在通脹等因素,所以第一套人民幣沒有發行輔幣,第一套人民幣設計新穎,題材豐富,紙幣上的很多畫面都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欣欣向榮的新氣象,目前,在第一套人民幣62種版別中,壹圓券、伍圓券、拾圓券、貳拾圓券和壹佰圓券等低面額的存世量還有一些,伍仟圓、壹萬圓和伍萬圓等高面額的要少得多,其中1951年發行的壹萬圓(牧馬圖)和1953年發行的伍萬圓(收割機)等品種,已極其罕見,成為不可多得的錢幣收藏珍品。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基礎上于1950年開始醞釀,1951年確定設計方案,1953年印制完成,所以第二套人民幣又稱五三版人民幣,它于1955年3月1日發行,共有主輔幣11種面額,15個種類,分別為壹分、貳分、伍分、壹角、貳角、伍角(有水印、無水印)、壹圓(53版、56版)、貳圓、叁圓、伍圓(53版、56版)、拾圓。
第二套人民幣圖案正面上下花邊和背面左右花符相對稱,一改過去中國傳統紙幣呆板的四邊框設計形式,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分檔次遞增,主色調分券別配置。叁圓、伍圓、拾圓三種面額的券別由蘇聯代為印刷、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防偽功能,所以這三種券別又稱為蘇三幣,后來,因為蘇聯政府廢除中蘇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各項協議,導致中蘇關系惡化,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限期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知》,蘇三幣停止在市場流通。
1962年4月20日第三套人民幣開始發行,一直到2000年7月1日才停止流通,它是新中國錢幣中實際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流通時間長達38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1960年版1角,由于其票面主體為棗紅色,所以叫棗紅1角,發行之初有人發現棗紅1角券面圖案中的人物自左向右前進,這點在當時盛行極左路線的年代,算犯了嚴重的右傾錯誤,所以棗紅1角立即遭到嚴苛的回收銷毀,國家隨即緊急發行背綠1角券,但由于它與當年發行的2角紙鈔背面顏色同為綠色,在交易過程極易造成混淆,所以,背綠1角僅使用了14個月也被回收,成為歷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紙幣品種。
目前第四套人民幣還在流通,1987年4月開始發行,采用的是一次公布,分次發行的辦法,至1997年4月發行完畢,共發行主輔幣9個面額,14個券別,分為壹元、貳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6種主幣,及壹角、貳角和伍角三種輔幣,其中主幣中的壹元、貳元、伍拾元和壹佰元還分為1980年版和1990年版兩個版別(壹元還有一種1996年版),在第四套人民幣所有券別中,1980年版的伍拾元券存世量是最少的,而目前市面上已基本不見有流通,第四套人民幣收藏對幣券的品相要求非常高,只有全新未流通的人發帖 才有收藏價值,經過一次流通的九成新的幣券的收藏價值將大打折扣。
第五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于1999年10月起陸續發行的,是歷套人民幣中面額最少的一套,僅壹元、伍元、拾元、伍拾元、整佰元6種面額,增加了貳拾拾元面額,取消了貳元面額,各面額貨幣正面均采用毛澤東主席的頭像,200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又發行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壹佰元、伍拾、伍元紙幣和壹角硬幣。
第五套人民幣和第四套人民幣相比應用了先進的推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防偽技能由十幾種增加到二十多種,主景人像、水印、面額數字均比前放大,便于群眾識別。
第五套人民幣目前仍在流通,市場上存量還很多,盲目收藏則不可取,集幣愛好者可進行冠字號同號收藏,冠字指的是人民幣上的羅馬字(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使用)或漢語拼音字母(第四套、第五套使用);號指冠字之后的阿拉伯數字,合稱冠字號,冠字和號都為相同數字成了第四、第五套人民幣的收藏亮點,這一方式又分為小全套和大全套兩種,小全套是指三張角幣或是壹元、貳元、伍元、拾元四張較小面額幣上的阿拉伯數字相同,大全套則指整套幣編號的末位數相同,編號相同的位數越多,價格就越高。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