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研究新中國郵票,多從志號上來劃分,包括老紀特郵票、文革郵票、編號郵票、JT郵票,以及正在延續的編年郵票,共5個板塊。其中JT郵票起于1974年1月1日,止于1991年11月19日,先后發行了353套。這個時間段,也是新中國集郵活動,從無到有,從谷到峰,從起到盛的特定時期。可以這樣說,JT郵票是參與人數最廣,升值速度最快,也為投資大眾最為認可的郵票板塊。
含小型張在內的JT郵票大全套,目前在郵市喊價在67000元左右。分而售之,1974—1982為前半套,售價62000元左右;1983—1991為后半套,開價在5000元附近。有趣的是,市場上還流行另外一個版本,也就是1985—1991次后半套,售價在1600元左右。這不免讓大家產生了一個疑問,同一個JT郵票大全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分層次方法?要解釋清這一點,必須從新中國集郵活動的發展說起。
嚴格地說,新中國集郵活動分為兩個階段,1983年至1984年是其中的分水嶺。在這之前,集郵者多持傳統的集郵觀念,所集之“郵”,以信銷票、蓋銷票為主。在這之后,由于有更多的新鮮血液隨同新的集郵觀念加入進來,所集之“郵”,也從信銷票改為了全新郵票。而新中國郵票的發行政策,也隨之發生變化,1974—1982前半套發行量控制有序,維護了國家名牌很好的市場形象。1985—1991次后半套,發行量隨需求(后期還夾有一定經濟經濟)無序擴大,從而也毀壞了它的聲譽。市場是一面鏡子,后者(7年)的市價不足前者(9年)市價的4%,正是市場對發行政策變化的拒絕與抵觸。
夾在這兩者之間的1983—1984郵票,既是集郵者集郵觀念轉變的過渡時期,也是發行政策變化的過渡時期。正因為如此,這兩年的郵票,另立山頭,在市場形成另一道獨特風景。目前1983年大全套的市價,在1900元左右,1984年全套郵票則在1500元附近。兩者相加,大概在3400元上下,高出1985—1991次后半套市價100%以上。
當然,1983—1984郵票有它實打實的硬貨,其中“中國古代繪畫”和“古典文學名著”選題,為兩個系列的開山之作,也推動和提升了集郵活動的文化意義。1984年問世的T89“唐·簪花仕女圖”,是新中國首套中國古代繪畫郵票,由設計大師邵柏林親自捉刀,它以局部(3枚郵票)細膩與整體(1枚小型張)完美而著稱,兩者相互配合,也突出了原畫的表現力。另兩套前后推出的T82“西廂記”和T99“牡丹亭”,一套濃墨重彩,一套線條流暢,都算得上是郵票設計的上乘之作。1983—1984郵票另一重頭戲,就是T88“秦始皇兵馬俑”,除4枚郵票外,另有小型張和小本票,因此受到了集郵者的百般重視。“古代文學家”系列也始于1983年,開門票是J92“古代文學家1”,這套郵票與J90“馬克思”、J96“劉少奇”、J97“毛澤東”,都是人物郵票的佼佼者。另兩套特別值得一提的,一是T81“民族樂器”,一是T87“京劇旦角”。兩套郵票的設計,都淡雅清麗,神韻飄然,自然讓集郵者愛不釋手。此外,T98“吳昌碩作品選”、T100“峨眉風光”、 T93“月季花”等,也有各自的引人之處。
正是這些特色各異的郵票,共同打造了1983—1984郵票的輝煌,也構成了它市場價格的主體。其中小型張排名最高的是“仕女圖”,為850元,其余“西廂記”780元,“兵馬俑”340元,“牡丹亭”140元。郵票中,“民族樂器”170元,“西廂記”130元,“京劇旦角”165元,“吳昌碩”40元,“古代文學家1”70元。“峨眉山”、“兵馬俑”、“仕女圖”、“月季花”分別為35、26、40、28元。“癸亥豬”的市價,也在45元左右。看這些郵票的發行量,多在300萬至600萬之間,供者與需者之間的矛盾,不忙不亂,不松不馳,始終處在良性發展態勢。這也是1983—1984郵票具有較好的市場形象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