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畫面絢麗多姿,功能廣泛多樣,史料公正客觀,因此受世人關注,特別是老明信片由于傳世日久,存量稀少,價值更高。
從近幾年來一些藝術品拍賣會的成交情況看老明信片收藏正在逐步升溫,曾在2006年嘉德春拍上一枚1903年龍州寄往意大利的清一次郵資明信片,估價800元,成交價竟達到了6820元;同年在上海拍賣行舉行的春季郵品拍賣上,一枚清二次郵資明信片背手繪彩圖實寄片一件,成交價也達到了1800元。而在2009年4月河南洛陽舉辦的世界郵展專場拍賣會上,老明信片的表現更令人贊嘆,一枚1907年重慶寄往德國的大清郵政三次郵資明信片,最終以2.5萬元高價成交。
早中期明信片對于藝術品收藏者來說是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投資板塊,收藏者可以從明信片的紙質、格式、標價、圖文及印刷質量等幾個方面綜合鑒別其年代及收藏價值。
明信片的年代越老,其紙質就越粗糙,其文字一般是繁體,早期明信片因經歷了歲月的洗禮,紙質變得發黃。早期明信片的圖案基本都以黑白為主,很少有彩印的。
收藏者一般從明信片的定價貨幣單位上大致也可得出它的出版年代,如清代或民國時期發行的《故宮》、《沈陽故宮》或《泰山》、《廬山》等明信片。你若碰巧發現有些早期明信片的圖案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行的新郵票圖案相似,并把它制成極限片后,那其價格就可達到數百至上千元。看來,老明信片里還真是有金可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