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8月28日將發(fā)行一套《諸葛亮》紀念郵票,此套郵票共2枚,小型張1枚。
按原計劃,第一枚描述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的場景,第二枚為諸葛亮撰寫《出師表》的場景。小型張是諸葛亮像。
然而,當大家在為三國人物郵票又出新篇高興的同時第一枚郵票的命名卻在河南和湖北兩地引起了爭議,是《隆中對》還是《草廬對》?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哪兒?
實則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源于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所載諸葛亮與劉備“三顧茅廬”時的談話內(nèi)容,展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這便是后來有名的《隆中對》(又稱《草廬對》)。不過這段文字原先并無標題,《隆中對》或者《草廬對》的篇名是清代才開始相繼出現(xiàn),為后人所加。
隆中是一地名,指今湖北襄陽城西二十里,漢水南邊的隆中山。將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首次談話內(nèi)容定名為《隆中對》,顯然是認為文中“亮躬耕隴畝”之地便是隆中。但陳壽在《三國志》中并沒有說明當年諸葛亮“草廬”躬耕的具體地點,這便是《草廬對》名稱的由來。
正因史書對諸葛亮躬耕之地無明確記載,自宋代以后,河南南陽、湖北襄陽兩地就有諸葛亮 “躬耕地望”之爭。以《隆中對》為篇名者認為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居住躬耕于襄陽隆中,而以《草廬對》為篇名者則傾向于諸葛亮當時的躬耕地是南陽臥龍崗。因此,《隆中對》與《草廬對》的篇名之爭,實則是諸葛亮躬耕地是今湖北襄陽還是今河南南陽之爭,形成“襄陽說”與“南陽說”兩派。
從郵票之爭到文化之爭
南陽和襄陽兩個地方都有諸葛亮的遺蹤勝跡,表達了人們對諸葛亮深厚的景仰之情,給后代以人杰地靈的自豪感。正因如此,由郵票發(fā)行而引發(fā)的紛爭也遠遠超出了學術(shù)的范圍。
郵票是“國家名片”,能讓本地事物上郵票、舉辦原地郵票首發(fā)式是確定其“正宗”地位的有效途徑之一,是為舉辦地“注冊”的一筆無形資產(chǎn)。南陽、襄陽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從表面看是在爭郵票名稱、郵票首發(fā)式;從深層次看,是一種文化之爭,一種品牌和旅游發(fā)源地之爭。因此,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兩地都期待中國郵政對即將發(fā)行的《諸葛亮》郵票有一個合適的命名。
購物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招賢納士 | 業(yè)務(wù)聯(lián)系 | 版權(quán)聲明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黃寺大街德勝置業(yè)大廈1號寫字樓1011室
版權(quán)所有:點購收藏網(wǎng) Copyright © 2006-2019 京ICP證100771號 京ICP備1200416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