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技術的不斷發展,郵戳的品類也在日益豐富,不單單有單色的,還有雙色的甚至四色郵戳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人們日常看到的印有航空、印刷品、快件等蓋印也屬于郵戳。
金凱表示,他收藏的郵戳集一直在增添新的內容,看地理類節目、查閱書籍……只要有新的內容就會填充進來,所以永遠沒有終點。
家住梅江的金凱老人酷愛收藏,他的家中有一個收藏空間,里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藏品,而他最為喜愛的還是郵戳。談到自己的收藏,金凱表示,自己從兒時開始集郵一直堅持到現在,而收藏郵戳則是從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的。“從那時起,只要發行了紀念郵票,我就要拿著一個專門收藏郵戳的本子到郵局里去蓋戳。”金凱說道,由一開始的信手蓋到后來琢磨出一套獨特的收藏郵戳的方法,“我現在收藏郵戳充滿了藝術性,用多個郵戳拼出冊子,閑下來時就會拿出來看,越看越喜歡。”
《走遍中國》、《中國地理》是金凱每天必看的節目,一次不夠還要看重播。“這些節目里面講的很多內容我都要記下來,填充到我的郵戳集中。看第一次的時候,有的內容一閃而過記不下來,所以還要再看一遍重播。”
金凱一家經常去旅游,但無論去哪,金凱肯定會提出先去當地郵局尋找郵戳。為了更便捷地尋找郵局,每一次旅游金凱都會選擇“自由行”的方式。有一次去杭州游玩后,金凱再次乘坐旅游車到達黃山,再從那邊租車找到郵局。金凱找郵局也不是簡單蓋蓋章,他常會和郵局的人聊聊天,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很多時候去到一個地方旅游,當地的郵局就要去到三四個。“以前我們去到一個地方旅游沒有車,路邊看到有人騎車還會請人家帶一段路去郵局,人家也會幫忙。”金凱老伴笑談。
30多年來,金凱養成了出門帶筆的習慣,遇到跟郵戳有關的內容總要趕緊記下,回到家補充到郵戳集中。對于收藏郵戳,金凱表示,“雖然收藏的這些郵戳集非常寶貴,但如果日后有對這套郵戳集更感興趣的人,我愿意無條件贈送出去。比起在自家子孫中進行傳承,把它給真正懂它的人更有意義。物以稀為貴,現在很多地方依然沒有保持暢通的郵路,郵戳的收集也是困難重重,但是只要傳承文化的心還在,郵戳收集就永遠不會完結。”
收集郵戳是一種文化傳承
除了收寄信件,喜歡創作的金凱也經常會親手繪制首日封、自己制作信封寄信。早年工作的時候,金凱白天要忙工作,回到家吃過飯后等妻子和孩子都睡著了,金凱就在只有六平方米的小房間里繪制首日封直到凌晨一兩點。“那個時候家里比較小,條件也比較艱苦,所以能畫出四五百封信封。現在房子大了,生活環境也好了,反而做不出來了,還是艱苦的條件下比較能出成果。”沒有專門地學過這個專業,也沒有系統地請老師教授過,大概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使然,金凱繪制了一個個信封,包括全運會、各國國旗、詩人畫家等,個個生動形象、字體工整。
提及收集特殊郵戳的秘笈,金凱表示,首先要有信息來源,信息來源的渠道很多:郵友事先提供、各種郵刊、雜志報道、集郵網站預報;其次要廣交郵友,互相交流;如果當地沒有郵友,可以直接掛號寄到當地郵政部門。由于這些特殊郵戳一般都在郵票公司使用和保管,因此應寄到郵票公司辦理。由于蓋戳多為收費業務,所以別忘了附上蓋戳費。一般最好用普通郵資片,即目前郵市上出售的那種,如果用相關片蓋上相關的特殊郵戳則會更好,也更有意義。
目前,大部分收集郵戳都是蓋在白紙或貼低值郵票的卡片上,金凱認為這樣做并不好,“因為你在收集這些東西的時候,花出的時間和精力是相同的,但收藏價值卻是截然不同的。說得難聽一點,這樣的東西沒有什么價值。郵戳要注重實寄,才更能體現郵政史料價值。”
和許多收藏家們一樣,金凱也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和幫助。從小就跟隨金凱一起集郵的兒子現在遠在國外工作,他經常會寄回明信片和信件,支持父親的愛好。而金凱的夫人不僅在收集郵戳方面給金凱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也跟隨老伴一起上老年大學學習新的知識。“如今年輕人都喜歡玩手機,其實有這個時間多看看書、寫寫信該有多好。”金凱表示,收集郵戳讓自己更加深了很多地理方面的知識,在與人溝通的時候,也增加了很多話題。而談到堅持手寫,金凱說:“中國人就要寫好中國字,電腦打字有一種商業感,沒有人情味。收集郵戳不僅僅是一種中國地理的地名集合,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如何才能將郵戳收集得這么齊全?
金凱說,他有自己的辦法——寫一封“信”,在小信封外邊再包裹一個大信封,寫明自己僅僅是想得到當地郵戳,寄到當地的郵局,然后就是等待對方寄回來,那時信封上就會蓋有當地的郵戳,這種辦法其實就是“廣撒網”。
這些年來,金凱寄出的信件多達500余封,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實際收回的信封只有不到100封。金凱曾給西藏格爾地區寄過一封信,許久得不到回信,金凱以為又是一封石沉大海的信件,但100多天后他竟奇跡般地收到了回信。看到回信后金凱才知道,當時西藏大雪封山,郵路不通。雖然等了100多天,但金凱覺得十分欣喜,這種等待也很值得。
如今,全國上下喜歡集郵的人很多,但郵戳的收藏者不多。在此,金凱特別給那些想集郵戳的人提出了幾點建議:剛剛收集郵戳時不要把精力過多地集中在稀少的種類上,收集也不要過于寬泛,應集中精力研究某一年代、某一時期的郵戳,這樣循序漸進地收集,進步會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