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兌換券全稱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俗稱“外匯兌換券”、“外匯券”,為中國銀行發行,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流通、特定場合使用,面額與人民幣等值的一種特定貨幣,分為1979年和1988年二個版本,外匯兌換券自1980年4月1日開始流通。1995年1月1日停止使用,中國銀行回收。外匯券嚴格說只是一種票券,而不是一種貨幣,但它又在一定范圍內具有計價、流通等貨幣職能。
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改革開放使得對外交流不斷擴大,國外游人不斷增加。由于中國實行統一的人民幣市場,禁止外幣在國內市場流通,為了使其交易方便快捷中國銀行從1980年4月起發行外匯兌換券。票面與人民幣等值,不準掛失1995年7月1日起,外匯券停止流通。
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對外匯券是不熟悉的,改革開放后很多外資開始注入我國,由于外匯券具有完美的設計構想、獨特的雕刻繪畫風格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作為一般等價物,外匯券是人見人愛的寵兒,現在是收藏界的新貴,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幣收藏被很多人民幣收藏者熱捧,不過因為收購價格昂貴,并不適合所有人收藏,外匯券就不一樣了,其收藏價格并不高,適合普通收藏者,外匯券在市場上價格漲幅好,前景也不錯,得到資深錢幣收藏家的肯定。
中國銀行從80年代開始先后發行了1979年和1988年兩種外匯券,共有100元、50元、10元、5元、1角、7種面額,9個版別,其正面圖景都取材于我國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背面則印有英文“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和中英文字“本券的元與人民幣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國境內指定范圍使用,不得掛失”的字樣及金額。
由于外匯券停止流通,只能實現它收藏價值,由于數量較少而受到很多關注,然而,外匯券之所以受青睞有三方面原因:
方面一,外匯具有史料性。外匯券是我國改革開放這一非凡歷史時期的記錄和見證,是珍貴的一段歷史的反映。它在替代、肅清外幣在我國市場上的非法流通方面,起到了維護我國貨幣主權尊嚴的作用,并且有效的防止了外供單位的商品被搶購、進口商品外匯供應無保證,因此,外匯券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方面二,外匯券具有增值性。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收藏市場的潛力。外匯券由于國家發行了15年后又限期收回,散落民間的數量不多,投資者紛紛轉向了這里;
方面三,外匯券具有欣賞性。外匯券紙質優良,印制精美,“中國銀行”瀟灑秀美的幾個字又出自書法大家郭沫若之手,圖案表現的都是祖國的美麗河山。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