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銀行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了,其中第一二套由于存世量稀少已成為人民幣收藏者競相追逐的目標,不過由于第一和第二套人民幣價格較高,所以很多藏家把目光轉向了第三套人民幣身上,第三套人民幣在60年棗紅1角、62年背綠水印等明星品種的帶領下開始成為錢幣收藏的黑馬。
1962年4月正式發行第三套人民幣,2000年7月逐漸淡出百姓視野,在市場上共流通了38年,在五版人民幣中流通時間最長,并且它是我國首次完全獨立設計、印制的一套紙幣,1962年4月20日-1980年4月15日止,第三套人民幣共發行了七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主幣面值為1元、2元、5元、10元四種,從該套人民幣起取消了3元券的發行,輔幣是1角、2角、5角三種,共七種面額,全套面值合計18.8元,三版票面設計以工業為主導,工農輕重并舉,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從10元券到1元券的正面圖案分別為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練鋼工人、車床工人、女拖拉機手、紡織車間、武漢長江大橋、教育與生產相結合,背面是分別為天安門、露天煤礦、石油礦井、牧羊、棉花等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國情。
1960年棗紅1角紙幣下面圖案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主色為棗紅色,目前市場價格已漲到8000多元,業內人士表示,棗紅1角暴漲原因在于此前其流通環節中的不斷損耗,所以造成存世量稀少,價格更是水漲船高,然而,棗紅1角存世量稀少的同時,價格上不也來自于它在三版幣中的象征意義,1962年4月20日公布發行了兩種面額人民幣,即1956年版棕色5元券和1960年版棗紅色1角券,前者是對1955年3月1日發行的醬紫色5元券的更換調整,屬于第二套人民幣的最后一個版券,而棗紅色1角才真正是第三套人民幣的開始。
錢幣收藏者看來三版幣中背綠1角絕對是明星品種,目前三版大全套6萬多元,其中帶水印的高達4萬余元,據了解,1962年版中的“背綠”1角券因背面菊花兩邊為墨綠色而得名,分有空心五角星水印和無水印兩種。在1966年“背綠”1角開始發行不久,就有市民反映該券的背面顏色與1962年版2角券背面顏色相近不好辨別。因此,中國人民銀行于1967年12月15日將其背面顏色調整為醬紫、橘黃,并宣布自1967年12月起銀行對1962年版“背綠”1角實行只收不付。僅面市了23個月,“背綠”1角即宣告退出流通領域,成為第三套人民幣中存世量稀少的品種之一。
然而,物以稀為貴是導致背綠1角價格飆升的主要原因,帶水印的背綠1角在市場中更稀少,所以就成就了它的幣王地位。
目前有水印背綠一角價格已超過4萬元,無水印的4000元,價格相差10部,這就使得商家開始制作人造水印的偽幣,通常真鈔水印是造紙過程中趁紙漿未完全吃水、干燥之前經模具擠壓形成,壓力輕重大小形成圖像的明暗層次,且層次過渡自然,富有神韻、圖像清晰、立體感強。假鈔水印由手工制作,質量低劣。目前所知的制作方法有揭開紙張的夾層,在其中涂上一層糊狀物,再將兩層紙一并合壓,趁濕把紙墊在刻有圖像的凹版上經壓而成。手工操作動作笨拙,致使具有水印一端的假鈔紙張發皺不平。
此外,真鈔的正背面圖案均為雕刻凹版印刷,人物的頭發根根絲縷清晰可辨,線條光潔凸立。假鈔是平版印刷、四色套印,因此圖案著墨不勻、紋理不清晰。特別是肖像的頭發由網點油墨堆積成片,因此發絲無法辨認。
三版幣收藏價格沒有前兩套那么高,所以三版幣升值空間還很大,不過三版幣已出現偽幣,人民幣收藏者收藏時還要擦亮雙眼。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